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产业有韧性 创新有底气 民生有温度 在这里,见证中国活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14:53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冯袁玥 戴文辉 王艳华

8月25日至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湖北。

百余名中央及地方媒体记者奔赴武汉、鄂州、潜江、宜昌、十堰等10城,深入创新园区、生产一线、田间地头等30余个点位,用笔和镜头记录荆楚大地的蓬勃动能与发展活力。

制造车间里,智能机械臂舞动着“转型加速度”;实验室里稻米造血、人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小镇街头,“归雁”创业点燃消费热潮……产业有韧性、创新有底气、民生有温度,活力湖北让采访团收获满满。

一天一个样!产业转型跑出“加速度”

8月26日上午,一架来自印度的全货机降落在鄂州花湖机场。不到两个半小时,4800公斤青蟹已完成查验、提离并装车发往上海。“真是一天一个样,湖北的效率令人惊叹。”中国新闻社记者董晓斌在花湖机场参观时发出感叹。

截至8月24日,花湖机场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4条,货邮吞吐量突破200万吨。1.5小时飞行圈覆盖全国80%人口,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进口生鲜最快2小时通关,国际转国际货物通关缩短至5小时,其首创的“空空中转”模式较传统效率提升60%。

向西百余公里外的宜昌,另一种速度正在书写传奇。“宜昌的干部谈起产业如数家珍,每一个数据都脱口而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感慨说,宜昌的“板房精神”让她印象深刻:2018年,宜昌高新区198名干部集体搬进板房,在冬冷夏热的环境中推动产业转型。“晴天大干,雨天巧干,白天加油干,晚上加班干”的“板房精神”,已融入城市基因。

在这股劲头推动下,宜昌创下多个“之最”: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成为全市最大延链补链项目;安琪生物科技产业园建成华中最大合成生物基地;而宁德时代邦普项目则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速度。

速度背后是干部的拼抢实干。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内,湖北宜化从老厂区搬转过来的宜化磷化工项目、氯碱新能源项目、精细化工项目、氟化工项目等建设“拉满弓弦”。其中,55万吨/年氨醇项目于2022年5月正式动工,2023年12月28日一次性开车成功,打破行业同等规模最短建设投产记录。

2021年争夺邦普项目时,招商专班在台风天连夜驾车赴广东对接,半个月内线上对接17次,电话沟通累计33小时。最终,52天实现项目从签约到开工,296天从开工到投产,两年内实现年产值55亿元。速度让邦普赶上市场黄金期,其追投项目再次选择宜昌。

新华社记者李来房表示,湖北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紧扣国家战略,方向明确、干劲十足,效率很高。

这里藏着未来!科创一线探访最新成果

形似面粉的白色颗粒氧化锆、氧化铪,看似普通,却价值非凡——8月27日,采访团在荆州湖北先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这些“新材料之王”。

2023年1月,全球稀散金属行业“领头羊”先导科技集团落子荆州经开区,投资200亿元建设湖北先导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历经近三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实现了“一期投产、二期封顶、三期开工、四期签约”的叠浪式推进节奏,全面达产后,将形成从材料到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生态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科技日报记者孙瑜在参观后感慨:“先导这样的龙头企业落地,不仅带来投资和产能,更提升了区域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创新话语权。在这里,我看到了湖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视野与务实步伐。”

当采访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人形机器人、生物提取样品、AI感官系统……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目前,武创院已组建90余家专业研究所与创新中心,初步形成全周期孵化体系。从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的“稻米造血”技术、快速迭代的“劳动者1号”人形机器人,正是“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结出的硕果。

“湖北实打实投入创新。”光明日报记者王禹欣在评论《瞧,湖北的科技有多强》中写道:企业是否愿意来、能否留下来成长,是对一个地方创新环境最真实的“投票”。这几年,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万家增加到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了五倍多;技术合同成交额一年增长一个千亿级,这说明科技创新不只停留在论文层面,而是真正被市场认可、被产业需要,不仅“用得上”,更“卖得好”。

在这些成绩背后,是湖北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全省研发经费五年增长40%,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近70%。中非创新合作中心落户湖北、东湖论坛成为国家级对外窗口,湖北的“科技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家乡真的变了!”“归雁”创业热气腾腾

“以前在广州做纺织,如今回家乡做主播,收入不仅没降,还涨到了1万多。”8月27日,天门服装电商城内,一位归乡主播对法治日报记者刘欢笑着说。

“我对服装业还停留在来料加工的传统印象,而在湖北天门,我看到‘智造 营销’赋能下的新型服装产业,给当地百姓创造了很多新的工作机会。”刘欢感慨,“‘孔雀东南飞’正在改写。湖北盘活了县域经济,让人回得来、留得住、能扎根。”

为吸引人才回流,天门推出4项17条专项政策,设立每年2亿元产业基金,提供“天服贷”、建直播基地、职工宿舍,让创业者“拎包干”。2021至2024年,天门市跨境电商日均出货60万件,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从70亿元跃至500亿元,累计吸引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

如今的天门,已形成“家家有裁缝、户户带货直播”的新生态。AI数字人主播24小时多语言直播,智能吊挂系统让每块布料自带“电子车票”,自动匹配工位。曾经10人一周的工作,现在两个人30分钟即可完成。

“一线工人农民荷包更鼓了、笑容多了,也更善于表达了。创新创业的氛围,实实在在改变了大家的精神面貌。”金融时报记者莫莉说。

创新创业的热土,同样催生出消费新场景的百花齐放。8月29日,采访团在“武当一梦”园区体验《大话武当》沉浸剧,感受人潮涌动的消费热力。非遗品牌“秀华道源”从作坊起步,如今道服出口法国、美国等30多国,年产值达1680万元。

“湖北文旅资源丰富,正打造出更多精品消费场景。”消费日报记者唐瑞说。中国日报记者刘坤写道:“非遗不是古老符号,而是活态文化;文旅融合不止于观光,更是带动就业与消费的产业。”

“从传统产业转型的加速度,到科技创新突破的前沿力量,再到‘归雁’创业的滚滚热潮,湖北以实打实的政策与‘拼抢干’的精神,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采访中,大家一致表示,将努力把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湖北故事,讲给全世界。

【责任编辑: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