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晴川阁边听听千年“禹功矶”的自白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07:47 来源: 湖北日报

从江水中探出的禹功矶。(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实习生 任康中 通讯员 吕逸霖 陈乾

江水拍岸,汽笛悠鸣。8月27日,在长江、汉水交汇处数百米远,晴川阁码头旁,一方巨大的矶石从江水中探出身子。它的肩膀上“扛”起的,正是晴川阁。今天,这方矶石要跟我们讲述它的故事——

我用千年沉默铭记“禹功”

嗨,我是禹功矶,静卧在晴川阁脚下,千年如斯。

大禹曾踏着我的脊背,疏导汉江,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万民感念,赐我“禹功”之名。千百年来,我见证了烽火与繁华,也习惯了风雨与沉默。

可这几十年,我渐渐感到疲惫——不是风霜的侵蚀,而是世人的冷漠。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身上开始出现生活垃圾:塑料袋、饮料瓶……它们盖住了我原本粗砺却干净的肌肤。

游客们来了又走,拍照、嬉笑,有的人甚至在我的肌肤上写写画画。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名字、关心我承载的大禹治水故事,偶有被看见,只听到有人说:“这石头真脏。”

检察官来到我身边

2025年3月,春寒未退,我听见岸边有脚步声停驻。不是游客,是几个穿制服的人。他们蹲下来,拨开我身上的垃圾,拍照、记录、低声交谈。我听不清全部,只捕捉到几个词:“文物”“保护”。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汉阳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他们走遍了汉阳的两江六湖十山,看了很多像我一样的“老家伙”,有的被涂污,有的被围挡,有的被广告淹没。我们被称为“不可移动文物”。

我心里一酸:原来,我们还在“文物”的名册里,只是太久没人记得。

4月15日,晴川阁下的会议室里,我第一次被这么多人郑重其事地讨论。

“禹功矶的历史价值极高,但日常维护缺位。”“建议设立巡查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可以联合文旅、街道、博物馆等多方力量。”

我听不懂那些术语,但我听懂了“责任”和“保护”。那一刻,我仿佛听见自己胸腔里,有一块石头轻轻裂开——不是碎裂,是苏醒。

4月18日,一纸检察建议送到了汉阳区文旅局和相关街道办事处,我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7个“老家伙”一起被修缮

4月下旬来了一群人。他们穿着工作服,带着工具,像医生一样围着我。“先清理表面污染物,再用低压水枪冲洗。”“注意石缝里的青苔,别伤到本体。”“周边环境也要整治,不能留死角。”

我像个久病的老人,被他们小心翼翼地“洗澡”。水流冲走了我身上的泥垢、塑料袋,也冲走了我几十年的委屈。他们在我身上挂起了一块新的文物保护标识,上面写着我的名字。

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也可以被温柔以待。

6月底,他们又回来了。这次,是检察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专家……十几个人,他们沿着江边走了一圈并议论着:禹功矶本体保存完好,环境整治到位,巡查机制已建立,建议纳入常态化保护,定期评估。我听到他们的对话,心里踏实了许多。

我的身边,还有抗洪纪念牌、老码头、古城墙……我们17个“老家伙”,一起被洗净尘埃、修缮保护起来了。

“文物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种子。”我听到他们中有人这样说。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