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 滚动播报

大冶人大代表明朋倾情守护红色文物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20:45 来源: 荆楚网 ​

图片1.jpg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文亮、卢异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大冶市灵乡镇谈桥村的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内,大冶市人大代表、旧址管理员明朋正小心翼翼地为展陈的抗战文物拂去尘埃。“80 年过去了,这些老物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抗战记忆,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守护好、传承好。” 话语间,充满了他对历史的敬重和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感。

图片2.jpg

创新宣讲、征集文物,让沉睡的抗战记忆 “活” 起来

坐落于大冶市灵乡镇谈桥老街的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青砖黛瓦间留存着烽火岁月的印记。

1942年8月,鄂皖湘赣指挥部在这里正式成立。依托这一指挥中枢,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打响了著名的“谈傅刘”(谈家桥、傅家山、刘仁八)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是黄石地区沦陷后,第一次较大规模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自此,谈家桥成为鄂南抗日斗争的领导和指挥核心,被永久载入新四军军史。2002年11月,该旧址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2 年,身受重伤的新四军战士孙贵安,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用尽力气向党旗行了最后一个军礼……”在旧址展厅内,这样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明朋已向参观者讲述了无数遍。为打破时空限制,让历史不再“遥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明朋创新推出“明馆长的移动课堂”。他以志愿宣讲员的身份,挎着装满史料的帆布包走出展厅,走进田间地头、乡村学校,贴近群众身边,通过实物展示与展板解说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能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自1999年起,明朋便踏上了革命文物征集之路,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如今,旧址旁的革命文物和抗战文物收藏馆内,已有历史革命文献资料、飞机坦克模型等各类藏品数万件。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对应着一个不容篡改的历史故事。”明朋指着展柜内的展品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知道,面对日军暴行,大冶人民从未屈服——从保安镇民间武装自发阻击日军,到矿工游击队在铜绿山矿区灵活作战,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见证着不屈的抗争。”

图片4.jpg

倾听民声、建言献策,将红色传承与民生发展紧相连

“作为人大代表,我们不仅要讲好红色故事,更要倾听群众心声,将红色教育落到实处。”这是明朋一直坚守的履职理念。在大冶市人大常委会深化“聚力支点建设・五进五问”代表行动期间,明朋积极响应,将旧址纪念馆作为联系群众的特殊平台,通过“居民接待日”“恳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对红色教育的需求与建议。

为了加强老区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近年来,明朋在大冶市人代会上接连提出“关于构建鄂皖湘赣红色文化旅游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强谈桥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关于激活文创短板,叫响红色品牌的建议”等多项建议,不仅让斑驳的红色印记得到悉心修缮,更好地将红色资源与区域发展相衔接。

当前,谈桥村依托红色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正在从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村庄建设打造品牌形象三个方面发力,全力打造“黄石抗日红色旅游第一村”。谈桥村的村民感慨道:“明朋把我们的心声反映上去,真正做到了为民办实事。”

图片5.jpg

依托制度、扎根一线,以人大代表之责守好红色根脉

明朋的实践背后,是大冶市人大常委会对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长期深耕。

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大冶市红色文化保护工作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每年“7・13”防空警报试鸣的制度化安排,到《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再到“星空夜谈”微宣讲进社区、学党史“红色快递”进校园,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城市血脉。

为筑牢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大冶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十有”“四统一”标准,对35个代表之家、90个代表联络站进行提档升级,通过完善平台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为像明朋这样扎根一线的代表搭建起“红色驿站”,让他们红色传承工作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80 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不能忘记。”在今年九三阅兵前夕,明朋站在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内,轻抚修复一新的指挥部作战地图,他说道:“作为人大代表,我要继续把群众的期盼化为行动,让这片红色阵地永远鲜活,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精神力量永远传承。”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