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武汉快讯

六旬婆婆子宫切除后再遭“下坠”困扰 医生精准手术解盆底危机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12:5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李林牧 张雨 刘文倩)“现在走路没了摩擦感,以后终于能跟老姐妹畅快跳广场舞了!”9月3日,武汉市普仁医院妇产生殖中心病房内,62岁的刘婆婆(化姓)在病区散步时难掩激动。13年前,她因子宫脱垂在家附近医院接受子宫切除术,本以为能彻底摆脱妇科病痛,却没想到11年后因阴道前后壁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再度陷入困境,连咳嗽、提菜篮都可能尿湿裤子。经过武汉市普仁医院多学科协作与精准盆底重建手术,刘婆婆终于重拾舒适生活。

“13年前切了子宫,我以为痛苦就结束了,哪想到安稳日子只过了11年。”刘婆婆回忆,2年前,她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胀痛,总感觉身体里有东西“往下坠”,站久、走多后胀痛更明显,连躺着休息都无法缓解。更让她难堪的是,小便完全憋不住—咳嗽几声、打个喷嚏,甚至弯腰提菜篮,裤子就会湿一片,出门必须随身带替换衣物,“不敢笑、不敢跑,连最喜欢的广场舞都不敢去跳”。

夜间的折磨更让她难以忍受:一晚上要跑七八趟厕所,刚躺下尿意就来,连续两年几乎没睡过整觉。“一开始还想着忍忍就过去,后来症状越来越重,连正常生活都受影响,才下决心来医院看看。”8月22日,刘婆婆来到武汉市普仁医院妇产生殖中心就诊,妇科检查显示,她存在阴道前后壁脱垂、会阴陈旧性裂伤,同时伴有压力性尿失禁,结合既往子宫切除病史与高血压,被紧急收入院。

接诊后,妇产生殖中心主任、妇科一病区主任刘建刚第一时间为刘婆婆评估病情:子宫切除后,盆底正常解剖结构改变,盆底肌力减弱,导致阴道前后壁及阴道残端脱垂,进而引发左下腹胀痛与压力性尿失禁。“保守康复治疗对她的重度脱垂效果有限,需要通过盆底重建手术恢复盆底结构稳定性。”刘主任解释道。

然而,术前检查又发现新的难题:刘婆婆存在严重心动过缓,平静状态下心率仅40余次/分,活动后也无法超过60次/分,这样的心率条件若直接手术,麻醉与术中风险极高。为保障手术安全,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妇科、心内科、麻醉科专家共同会诊,最终制定“术前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即刻行盆底手术” 的方案,既规避心率风险,又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奔波。

8月25日上午,手术正式开始。在腹腔镜下,医生首先分离刘婆婆阴道残端与肠管、结肠与左侧壁腹膜的粘连,随后采用补片将脱垂的阴道残端固定于骶前,修补阴道前后壁,同时切除残留附件以降低未来病变风险。整个手术历时近5个小时,顺利完成。

wechat_2025-09-04_091950_628_副本.png.png

刘建刚主任带领团队手术中。通讯员供图

“手术比我想象中快,也没那么可怕!”术后第二天,刘婆婆就能下床在病区散步,左下腹胀痛、阴道下坠感消失,尿失禁症状也显著改善。

武汉市普仁医院妇产生殖中心主任、妇科一病区主任刘建刚表示,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它解除了疾病的困扰,守护了长期健康。然而,手术后会改变盆底的正常解剖结构,可能导致盆底肌力减弱,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问题。面对这些变化,科学、主动的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术后可以将凯格尔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辅以盆底康复治疗,像锻炼其他肌肉一样,持之以恒地锻炼盆底肌,减轻功能障碍。但当保守康复治疗效果不佳或脱垂症状较重时,现代医学也提供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如盆底重建手术。目前这类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关键是出现不适别硬忍,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

【责任编辑:班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