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打造“空中之眼”!总台创新视角呈现阅兵大会盛况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17:32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为了完美呈现大会盛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精心筹备,结合当下的技术能力和传播规律,首次启用多种技术装备和创新点位,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多元的拍摄视角,展现出中国式阅兵的磅礴气势。

纪念大会上,从空中到地面的装备集结、受阅,通过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直播镜头,展现出人民军队的如虹气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为了使直播中的每帧每秒都是最佳视觉效果,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500多人组成的转播团队,从今年2月接到任务以来,就不断优化流程和机位设计,反复验证镜头可行性。

筹备过程中,总台与北京理工大学仿真团队,在以往合作基础上,对北京市相关地理信息进行精确模拟,建立转播机位仿真系统,利用AI技术对可能存在的最佳机位进行仿真推演和模拟。

本次直播中,总台首次启用技术装备和创新点位达数十个,特种拍摄设备使用量创下历次之最。如首次在阅兵沿线路南设置固定高点机位,以及在首次亮相的地面和空中装备上加装特殊视角微型机位等。

根据大会各段落特点,直播团队综合运用微型和重型装备,移动和固定机位,实现动静结合,用符合中国审美的镜头语言,多角度、多线条呈现中国式阅兵的威武英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总导演 黄虹:特种设备就是要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天安门广场“众志成城”的设计,和周围一些与中国元素有关的,比如红旗、年号、纪念碑、国徽、华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些不同的视角,表达中国式阅兵的样貌。

这次总台还首次在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周围同时启用三条“飞猫”索道拍摄系统,借助7台主臂伸缩可达70米、拥有强稳定性和抗风能力的高空作业设备,高低搭配来满足6个直播点位的拍摄和架设工作,实现了空地勾连拍摄阅兵盛况的效果。

中联重科高级工程师 龙卫国:根据这次拍摄的特殊要求,我们对保障设备进行了严格的筛选、调试和检测测试,也做了很多个性化的定制改装,不断对设备进行检查测试,确保直播的每一秒都能够完美呈现,共同见证祖国的强大与荣光。

“国之大者,在祀在戎”,对于这场“亦祀亦戎”的纪念大会,总台电视直播团队以高度政治自觉、高水平的专业水准进行创作,通过丰富的视角、生动的细节、饱满的画质、流畅的播出和精准的解说,完成了一场有思想、有情怀、有气魄、耐回味的直播,全景展现受阅部队的昂扬风貌和威武声势,纪录国家盛典的震撼豪迈。

总台打造“空中之眼” 展示空中梯队硬实力

阅兵式上,空中护旗梯队和由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组成的空中梯队,以雷霆之势划过天际,全球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见证了中国的硬核实力。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是一支用技术与艺术打造“空中之眼”的转播团队。

此次转播中,专门设计了一个分系统,承担核心区周边高点及空中梯队飞行沿线高点的机位的拍摄任务,同时还包括两个航拍机位。

不同于大部分集中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直播分系统,这一团队空间分布范围广泛,形成了一张立体化拍摄网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E系统总导演 杨阳:我们19个机位分布在整个9.7公里范围之内,东西9.7公里,南北差不多3公里。

相比其他分系统可以对所有机位的技术参数进行集中调试,这样分散的布置,意味着视频信号都要直接回到位于总台的总导演室。而一些参数的调整,则要依赖前方的技术人员。

据导演讲述,相比地面机位,他们的工作受到天气的影响更大。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天气,转播团队专门针对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制作相应色彩管理参数预设,尽量让观众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都能看到最清晰最震撼的画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E系统导演 李仲博:在过去的一些演练过程中,针对不同天气,我们已经做了一批测试,保存了一些参数,为了最后在天气不可控的情况下,人为修正天气造成的影响。

此次转播,总台派出两架航拍直升机,为观众提供与地面完全不同的观赏视角,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E系统航拍导演 孔冰冰:有一架在空中梯队的顶俯视角,也就是正上方;另外一架在侧方向南1.5公里的位置。我们把以往的标准镜头变成了一个45倍长焦。希望通过设备升级和提升,让大家看起来更清楚、更立体。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