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一泓清水润两岸 万里安澜惠民生 襄阳“省界纠纷河”焕新为美丽河湖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07:10 来源: 湖北日报

唐白河焕然一新。(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宇睿 通讯员 王步乾 曹兴凤

初秋清晨,遛弯的张大爷指着远处一群正在嬉戏的水鸟说:“现在水清了,鱼多了,就连几十年不见的中华秋沙鸭也回来了。”

这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来之不易。近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第四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公示名单,襄阳市蛮河(襄阳段)和唐白河双双入选。

这两条河流的重生故事,成为跨区域流域治理的典范。

困局:两省交界的“纠纷河”

唐白河是汉江干流中游北岸重要支流,因唐河、白河汇流而得名。这条河流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流域末端,上游来水不稳定。

“河水黑得像墨汁,散发着臭味,鱼虾几乎绝迹。”上世纪90年代,唐白河沿线厂房林立,废水污水直排入河;非法采砂愈演愈烈,河道“四乱”问题丛生,生态严重受损;水质不断恶化,常年处于劣Ⅴ类。

“那时候,因为水资源污染和分配问题,襄阳与南阳的涉水纠纷时有发生。”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三级主任科员张振斌介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蛮河流域。作为汉江南岸重要河流,蛮河发源于保康县龙坪镇聚龙山,襄阳市境内全长188公里。著名的“百里长渠”就是从蛮河引水,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灌溉渠之一。

但随着经济发展,蛮河流域受到河道采砂制砂、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工业及生活污水直排等种种污染,部分河道还存在建筑物侵占河道现象。

蛮河流域沿岸养殖户回忆:“最开始我们也不理解,养猪赚钱为什么不行?后来政府帮我们改造设施,建了粪污处理系统,没想到处理后还能变成有机肥,反而增加了收入。”

如今,蛮河流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破局:跨域协同一体治理

唐白河治理的最大难点在于跨省域协调。为此,襄阳市与南阳市建立南襄唐白河流域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四联”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取缔沿河小化工、小造纸等企业数百家。

“我们定期联合巡河,发现问题立即沟通解决。”襄阳市襄州区和南阳市新野县共享唐白河日常环境信息,一旦发现主要污染物超过功能区划标准或水质异常时,立即开展联合排查,及时控制断面水质超标现象。“过去是各扫门前雪,现在是共同治理一盘棋。”张振斌说。

在襄阳南阳市、县(区)共同努力下,唐白河水质持续改善,常年稳定保持Ⅲ类优良水质,优于国家考核的Ⅵ类标准。

与此同时,蛮河流域也展开了系统治理,不仅注重水质提升,还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宜城市孔湾镇,沃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30万吨,年产有机肥10万吨。“我们通过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产生了经济效益。”公司负责人说。

南漳县则创新建设模式,把城南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纳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项目,引进社会资本6.8亿元,把一段荒芜的河滩变成美丽的湿地公园。

“这里原来是个垃圾堆积的荒滩,现在成了我们每天散步健身的好去处。”附近居民刘女士笑着说。

新局:人水和谐美丽河湖

经过多年治理,唐白河水质从长期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标准,蛮河流域水质更是达到Ⅱ类标准。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2023年,蛮河流域迎来大批中华秋沙鸭、野生鸳鸯、白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南漳县被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色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以蛮河为纽带,沿线建起了长渠(白起渠)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天池山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翡翠峡、印象老家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带动了农业观光、农家乐、电商等产业发展。

“现在周末来我们这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收入比之前翻了两番。”宜城市蛮河沿岸农家乐老板高兴地说。

在长渠(白起渠)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讲解员正向参观者讲述“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的水文化故事。这个2019年被评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地方,如今已成为襄阳开展水情教育、研学实践、观光旅游、生态展示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蔡金海表示,两条河流的治理经验表明,跨界流域环境治理需要流域内各地区、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河湖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共享生态释放的效益。

夕阳西下,唐白河滨河景观带上,人们漫步在绿树红花之间;蛮河岸边,白鹭在浅滩上优雅地觅食。从“省界纠纷河”到“美丽幸福河”,这两条河流的焕新故事,正在成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