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水博物馆展出的一面特殊的党旗,吸引了很多参观者。这面党旗看起来和现在的党旗不太一样,它是手工缝制的。它诞生在什么时期,来自哪里,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跟随记者前往山东临沂沂水县,一起去探寻答案。
△1989年交接党旗时的画面
这段视频拍摄于1989年,时任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党史委主任的窦宪诺,从泉庄镇马头崖村老党员刘洪秀手里接收了一面特殊的党旗。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原党史委主任 窦宪诺:接过党旗的时候,刘洪秀的手一直在颤抖,可见他对党旗很有感情,而且感情非常深。他也没有说我交这个党旗以后,提什么条件,有什么要求,非常平静地把它交出来。党旗拿出来时,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
这面党旗尺寸为80厘米长,40厘米宽,旗面呈红褐色,左上角饰有一颗黄色五角星,旁边是斧头和镰刀的图案,右下角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档案馆馆长兼档案局局长 葛京成:经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认定,这面党旗是山东省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党旗,诞生在党中央未正式规定党旗的统一式样以前。当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党员赵煜琴满怀革命理想,根据自己的理解,缝制了这面党旗。
1939年春天,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员赵煜琴来到马头崖村。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发展抗日武装进行抗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重要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赵煜琴发现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马头崖村村民刘洪秀。经过多方考察,她介绍刘洪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任务离开村子前,赵煜琴把自己亲手缝制的党旗交给了刘洪秀。
刘洪秀儿子 刘兆生:赵煜琴给他党旗叫他发展党员的时候说,洪秀,人在党旗在。
在这面党旗的引领下,刘洪秀和其他党员不断壮大党员队伍,马头崖村先后有50多名村民成了党员,大家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日伪军不断对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刘洪秀坚守“人在党旗在”的誓言,为了保护好这面党旗,他曾把党旗缝进衣服里、被褥里,藏在房梁上、石墙里、地窖里,装进木匣子藏在山洞里,用生命守护着这面党旗。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原党史委主任 窦宪诺:他坚定的一条就是,这面党旗是赵煜琴交给我的,我就为她负责。条件好了,有朝一日赵煜琴可能就要来见我拿这面党旗,我就得要把这个党旗保存到她来。
刘洪秀一直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把这面党旗再交给赵煜琴。虽然没有等到赵煜琴的出现,但刘洪秀把这面党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守护了半个多世纪。随着他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难以再继续悉心守护这面党旗。1989年,85岁的刘洪秀庄重地把这面党旗捐献给了党组织。三年后,他离开了人世。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原党史委主任 窦宪诺:这个普通的农村党员,他对党的忠诚,一直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这是值得钦佩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