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丁燕飞 姚涛)尿毒症患者刘女士因血管反复堵塞,一度陷入“无法透析”的生命危机,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病内科专家团队通过一根特殊的“人工血管”为她重建生命通道。该项技术也为长期血透遭遇“血管耗竭”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今年61岁的刘女士,三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她先后接受了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和左侧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但不久后均出现血栓,导致血管无法使用。之后,她在老家又做了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术,起初效果不错,恢复了每周三次的透析。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前,她突然感到右前臂剧痛,就医检查发现动静脉内瘘已完全闭塞,上腔静脉也存在狭窄,无法再进行置管。她只能依靠股静脉留置导管维持透析。可十几天后,由于导管血流量不足,透析难以继续。绝望之际,一位病友推荐他们找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王惠明教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刘女士赶到武汉求助。
8月28日,王惠明教授接诊后,详细询问了病史,并带她在超声介入科做了全面检查,仔细评估了中心静脉和双侧上肢血管状况。考虑到刘女士的经济情况,团队与她及家人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即穿型人工血管”置入方案,这也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手术于8月29日顺利进行,王惠明教授团队成功为在患者进行了臂丛麻醉下行即穿型人工血管置入术。令人欣慰的是,术后第二天,她就通过这条新“生命线”完成了血液透析,并在出院前顺利拔除了原股静脉透析导管,摆脱了长期留置导管的痛苦。
王惠明介绍,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而血管通路就是他们的“生命线”。目前,透析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患者透析时间延长以及合并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比例上升,血管资源耗竭、反复狭窄和血栓形成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导致部分患者面临无法透析的危机。
根据《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当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时,移植人工血管内瘘(AVG)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与传统人工血管需等待3~6周才能穿刺使用不同,即穿型人工血管采用特殊硅胶材质,弹性和韧性更好,术后渗血少、组织水肿轻,可实现术后24小时内甚至即刻穿刺透析,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也降低了中心静脉导管带来的风险。
据了解,王惠明教授是湖北省较早开展人工血管内瘘手术的专家之一,近年来已带领团队累计完成AVG手术1400余例,在人工血管构建及并发症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