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最深刻、最本质的职业价值,体现在师生的朝夕相处之中。AI的出现,让“何谓教师”的内涵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
这天,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湖北举办了2025“荆楚好老师群星闪耀”教师节活动;与此同时,在北京海淀,首个“AI老师”在多家媒体的见证下,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教师职业同样处在AI时代的浪潮之中。当答疑解惑不再是老师的专属技能,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担忧的声音:教师会被AI所取代吗?
然而,当我们细读“最美教师”“荆楚好老师”的先进事迹,从这些“最美教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直观且笃定的回答:不会。
毋庸置疑,AI拥有远超人类的知识存储量,能瞬间调用任何领域的知识。但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仅仅是一块教师行业的“敲门砖”。AI可以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来辅助教学,却无法代替人类实现“教育”。
在来自我们身边的“最美教师”中,有的扎根乡村教育、坚守三尺讲台;有的在攻克关键领域科研难题的同时,深耕教学一线;有的投身特殊教育事业,让特殊孩子也能拥有出彩的舞台……在他们身上,教师之“美”既宏大又质朴,是带领乡村学生下象棋、学竹笛的点滴日常,是为各行各业输送前沿技术人才的使命担当,是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的品格,这些人类特有的温暖和光芒,是AI作为程序无法具备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力量。
教师,是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人。几千年来,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包容,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循循善诱,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无私,苏霍姆林斯基“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的温暖纯粹,教育先贤的话语中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仍在今天被我们称为“老师”或“先生”的人身上延续。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最深刻、最本质的职业价值,体现在师生的朝夕相处之中。AI可以展示一朵花的图片和名字,却不能带领学生种下这朵花,一起期待它发芽、抽枝;AI可以用各种声线朗诵《将进酒》,但它无法鼓励一位不自信的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AI的出现,让“何谓教师”的内涵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当前,“AI+教育”正快速在全国多地中小学铺开,人工智能走进课堂,既作为通识教育的主题之一,也以教师“助手”的角色赋能教育。教师拥抱AI,是数字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作为示范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从小树立“技术向善”的价值观念。但大数据与算法无法做到的,恰恰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在“AI+”时代,“AI+爱”,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与未来,教育不忘初心的答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