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胜军
“大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载体,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湖北是科教大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引领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回应“时代之问”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彰显“中国之治”的教育实践。
促进不同育人主体从“物理聚合”转向“化学融合”
打破育人壁垒,构建立体化协同机制。要突破学科、部门与主体间的边界,构建由党委统筹的立体化协同机制。以激励机制为核心,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支持平台,以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育人的内在动力。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的双重驱动,促进不同育人主体实现从“物理聚合”向“化学融合”的根本性转变。
贯通育人链条,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构建纵向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聚焦于全学段育人生态的系统性优化。高校可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携手,组建由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联合教研共同体,以育人目标的层级化设计为核心,制定分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通过构建“启蒙认知—价值塑造—使命担当”的进阶式培养路径,解决各学段育人目标衔接不畅、内容重复等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跨学段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常态化机制。
撬动社会资源,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要打破校园边界,构建“家校社政”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推动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社会资源参与思政教育的实施细则,明确红色场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的权责,形成制度化保障。通过“平台共建、项目共研、师资共育”的合作模式,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例如,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联合企业开发产教融合育人项目,邀请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等担任校外导师,将社会“大课堂”转化为育人“大熔炉”。这种开放式协同机制,可以使思政教育突破课堂空间限制,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立体化育人场域。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大先生”队伍
健全制度支撑,构建科学化治理体系。要建立从决策到执行再到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把在实践中积累的协同育人、资源整合等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在顶层设计方面,制定“大思政课”建设行动计划,明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资源建设等核心任务的实施路径和责任分工;在资源配置上,建立动态化经费投入机制,按照不低于年度教育经费的一定比例设立思政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项目顺利落地。尤为关键的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采用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将学生思想成长、社会服务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大力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导向。
激发创新动能,打造开放式发展生态。要构建包含政策激励、平台支持、成果转化在内的创新链条。设立一定额度的“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基金,重点支持虚拟仿真教学、融媒体课程开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面向校内外团队公开征集思政教育创新项目,并给予配套资源支持。在容错机制建设方面,制定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容错清单,明确探索性失误的认定标准和免责程序,消除教师创新的顾虑。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联合科技企业开发智能思政教育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精准化育人。
锻造过硬队伍,培育专业化育人力量。要构建“分层分类、多维赋能”的教师发展体系。实施“铸魂工程”,通过定期开展政治理论轮训、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研修,强化教师政治素养;建立“双师双能”培养机制,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推动教师队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老带新、结对帮扶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建立跨校、跨学科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育人水平,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大先生”队伍。
营造“全员重视育人、全力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
注重长远发展,建立追踪反馈机制。学校可构建“全生命周期”育人效果追踪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毕业生发展数据库。将学生毕业头几年的职业发展、社会贡献等指标纳入监测范围,通过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数据对接,动态追踪毕业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基层就业、社会公益等领域的表现。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校友在不同行业形成的“价值传播网络”,量化思政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辐射效应,真正实现从“短期考核”向“长效评估”转变。
强化结果运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高校需构建“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将评价结果深度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可推行“绩效预算制”,依据各院系的育人成效分配思政教育专项经费,对排名居前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追加。可设立“思政教育卓越奖”,对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加分、学术交流机会等奖励。同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科评估指标,推动营造“全员重视育人、全力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湖北商贸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