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9月11日晚,记者探班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彩排现场。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搭建的舞台上,大屏上显示着编钟的影像,仿若实景。8位身着楚国服饰的舞者,手持装有感应器的钟槌,以腰驭步、以身带袖,敲响大屏上的编钟,奏响交响乐《长江四季》。丝竹管弦,歌吟光阴胜景;编钟交响,和鸣生命赞歌。
这是武汉音乐学院打造的“数智编钟”再一次亮相,借助动作捕捉、3D建模、力反馈技术,精准复原编钟演奏的真实场景。“这次演出呈现的是多次迭代后的产品,对于动作的捕捉更精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科技教授、演艺学院副院长李鹏云 “揭秘”了如何隔空奏响编钟:舞台上,当演奏者舞动时,感应器精准捕捉到演奏者的敲击的音符,将数据传输到后台处理器,处理器通过算法,融合前期采集到的编钟原音,展示现场演奏者演奏的曲目,并传回现场音响设备。“不仅可以现场隔空演奏,还能将任何已有或原创的曲目,变成编钟演奏的效果。软件、硬件、算法缺一不可。”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李中天说。
为了更精准还原编钟原音,该项目团队数次到博物馆采集了海量原音。“比如,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特点,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音符,而敲击的轻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所以需要采集更多不同情形下的音符,这比纯粹用AI来模拟更真实。”李鹏云介绍。
2023年,武汉音乐学院启动“数智编钟”项目,让更多普通人可触可感,也让专业乐团可以更好利用,用科技手段将编钟这一艺术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党总支书记黄茜介绍说,我们希望用“数智编钟”打破传统编钟“馆藏式”“小众化”局限,借数字技术实现“文物”到“活态文化符号”的转变,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创作传播,推动编钟艺术当代创新,同时,让编钟从只能在博物馆“被动观看”转向“主动体验”,真正走进日常。“比如,在景区,游客可以尝试用数智编钟创作一首新的乐曲,或者仅仅是亲手敲响一个音符,亲身感受编钟的魅力。还可以融合元宇宙技术,解决传统编钟跨国运输的难题,举办跨国虚拟音乐会,利用科技手段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音乐就开始探索将音乐与科技联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并在全国首开音乐科技专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