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忆峥嵘岁月 展军人风采 看华丽转身 全国老兵宣讲团来汉宣讲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08:00 来源: 湖北日报

聂荣华

韩立文

徐乃超

吕东

丁亚丽

衡飞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通讯员 刘杰 常梦星 罗明 实习生 刘彤

9月11日,全国老兵宣讲团“红色基因永传承、强国复兴立新功”主题巡回宣讲报告会在武汉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老兵宣讲团成员中,有的17年如一日扎根宣讲一线,有的用自己一生传承军魂,有的带着妻子在戈壁荒漠中守卫国门,有的志愿服务足迹达20万公里,有的21年间6150次勇闯火海,有的从擦鞋创业到带动600余人就业。

红色故事令人动容,声声讲述直抵人心。让我们一起走近这6位老兵……

湖北红安17年扎根一线的红色讲解员

聂荣华

做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传人

9月11日上午,全国老兵宣讲团“红色基因永传承 强国复兴立新功”主题巡回宣讲报告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作为一名曾经的通信女兵,在红色宣讲一线宣讲大别山精神17年的讲解员,来自湖北红安的聂荣华第一个上台宣讲。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英烈墙前挺直身板行队礼、朝气蓬勃的青年在文物展柜前久久伫立、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在纪念碑前颤巍巍地擦拭眼角的泪水时,我愈发坚信:大别山精神不是历史的回声,而是时代的号角;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不竭的动力;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永恒的火种。”从小在红安长大的聂荣华,认为自己有责任让革命历史“活”起来,让大别山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聂荣华说,翻开红安的革命史册,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如同耀眼的星河照亮历史的长空。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的枪声划破夜空,3万多名农民自卫军高举火把冲向黄安县城,打响了大别山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战斗中,21岁的总指挥潘忠汝身先士卒,7次率队冲锋陷阵,腹部中弹后仍捂着伤口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他临终前的遗愿震撼人心:“我死了,也要看着同志们把红旗插上黄安城!”这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让红旗在黄安城头高高飘扬,让“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愈发璀璨。

“堪称‘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同样以赤诚书写传奇。”聂荣华介绍,1933年,部队面临断粮绝境,他将全家翻山越岭乞讨来的救命粮悉数送进红军炊灶,而他年迈的母亲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却在乞讨路上饿死。1935年,在甘肃泾川四坡村的战斗中,28岁的吴焕先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中弹牺牲。牺牲前,他紧握手中的钢枪,反复念叨“要守住大别山,要紧跟共产党走”。这份舍家为国的赤诚与至死不渝的信念,永远镌刻在大别山的革命丰碑上。

“作为黄麻纪念园的一名红色宣讲员,我深知,弘扬大别山精神,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聂荣华说,今天的红安,退役军人们以“退役不褪色”的担当,在平凡岗位上续写着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华章,大别山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愈发厚重鲜活。

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负责人

徐乃超

把家安在戈壁荒漠的国境线上

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中,他带着妻子一起守卫国门,建起戍边夫妻警务室,把家安在了国境线上。9月11日上午,全国老兵宣讲团“红色基因永传承 强国复兴立新功”主题巡回宣讲报告会在汉举行,90后最美退役军人徐乃超讲述了他举家扎根边疆的感人故事。

出生于1991年11月的徐乃超,于2008年12月入伍,戍守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边防线上,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受到嘉奖5次。2019年,从军11年的徐乃超随武警边防部队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脱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

“我主动申请扎根中蒙边境地区的派出所,在那片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淬炼自己。”徐乃超介绍,3年后支队决定在边境线上新建抵边警务室,他又毫不犹豫报了名。可放下电话,他又有点犹豫,该怎么和爱人说呢?

“我俩当时结婚才一年,本来就聚少离多,当他说要去更加偏远的警务室时,我一开始有点惊讶。”妻子李文娜说,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跟他一起去戍边,“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守着边,就让我守着他。”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就这样成立了,夫妻俩在边境线上安下了家。初到警务室那天,大自然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连续3天的特大沙尘暴,把天地搅成混浊的黄色,让夫妻俩顿时领教了传说中“生命禁区”的威力。在边境线上,电力全靠太阳能板和蓄电池维持,用水要去8公里外的水井拉运,一年200多天要与风沙为伴,其艰苦程度超乎想象。

但边境牧民的爱让他们感到温暖。2022年3月,徐乃超第一次带妻子巡逻回来,牧民们早已在警务室等候——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拉来珍贵的生活用水。那一刻,李文娜眼含热泪。她发挥自己的医学专长,在边境地区建起了便民卫生室,为农牧民提供医疗便利。3年多来,在3000余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和1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夫妻俩累计开展联合边境踏查600余次,走访居民800余次,帮助牧民群众诊疗常见病40余次。

2023年6月,夫妻俩在荒芜的戈壁滩上迎来了最珍贵的礼物——女儿“漠漠”。“‘漠’是荒漠的漠,这是我们守护的这片热土的印记。边境线上条件非常艰苦,我是带着妻子去银川的医院里迎来这个小生命的。”徐乃超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们夫妻俩在带,小小年纪已经适应了荒漠戈壁恶劣的气候。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兵,在祖国边疆漫长的边境线上,有无数像我们一样的移民管理警察,将清澈的爱铸入国门边疆,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让祖国的版图寸土不失,光荣应该属于我的战友们。”徐乃超说。

新疆兵团“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丁亚丽

6150次勇闯火海抢救被困群众近千人

从事消防工作21年,6150次勇闯火海、疏散遇险群众1200余人,抢救被困群众9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9月11日上午,全国老兵宣讲团“红色基因永传承 强国复兴立新功”主题巡回宣讲报告会在武汉举行,当丁亚丽向听众说起这一组数据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今年40岁的丁亚丽,是新疆消防救援总队石河子市支队南子午路消防救援站指导员。2004年3月24日,在他正式成为消防员的第三天,遇到了职业生涯第一场大火。到达现场后,队长命令新兵负责警戒,看着班长们逆行的背影,听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丁亚丽攥紧的拳头里全是汗水。从那天起,他养成了一个“怪习惯”:在三伏天里身着全套战斗服训练,让自己“烤一烤”;在寒冬里,裹着被单睡,让自己“冻一冻”,这让他的手指和脚趾没有一天是好的。

“之所以对自己这么狠,是因为我知道火场从来不给任何人重来一次的机会。”2006年5月8日,石河子一机械厂发生火灾,就在消防队员进入火场搜救时,由于屋顶长时间燃烧,混凝土开始掉落,所有人员来不及撤离,3000多平方米的球形屋顶突然坍塌,丁亚丽的战友魏宏文不幸牺牲,年仅22岁。这次战斗对丁亚丽的冲击很大,他救得了别人,却没能把好兄弟救出来。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消防员手中的水枪,就是老百姓的生命权杖。

2018年,消防队伍改革转制后,工作职能由救火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面对“冰下打捞”这一应急救援难题,丁亚丽边学习,边钻研,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2022年冬天,两名群众驾车横穿水库时连人带车坠入冰水中。他带队到达现场后,附近的民间打捞队劝说,“太危险,不具备打捞条件。”听到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丁亚丽与队员们携带40公斤重的装备,在零下28摄氏度的低温天气,多次潜入刺骨的冰窟里,连续奋战1个多小时,将罹难者打捞上来。上岸后,丁亚丽冻得几乎失去了意识。

丁亚丽牵头成立了军垦“火焰蓝”志愿者服务队,组织老兵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2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无偿献血累计8万毫升。他说,未来的20年,他依然会冲锋在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好一方百姓。

吉林“最美军休干部”

韩立文

5年挖掘81位功勋老兵故事

有这样一位老兵志愿者,年轻时他身披戎装保家卫国,退役后他又身着“红马甲”投身公益事业,寻访功勋老兵并坚持宣讲他们的故事。9月11日,这位叫韩立文的老兵随全国老兵宣讲团来到武汉,受邀登台宣讲。曾经从军30年的他,用一生传承军魂的故事,令现场听众感动不已。

“我和几位退役战友共同创建了长春市‘光荣之家’志愿者协会。说到这个协会,我要特别感谢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老人。当年我还在部队的时候,就听过他的红色宣讲,从那时起,乔老便成了我心中的榜样。”韩立文说,乔老年过八旬仍然在坚持宣讲红色故事,自己比他更年轻,更应该积极传承红色基因。

协会建立后,韩立文开启了寻访功勋老兵之旅。一次次真诚地叩门,终于得到了回应。有位老兵的儿子,从床底下拿出几枚虽有锈迹却没有褪色的军功章,这是他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战斗获得的。还有一位抗战老英雄的日记本,纸张早已泛黄,但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战场上的生死瞬间。老人的孙女红着眼眶说:“爷爷走之前,最担心的就是那一代人经历的事不再有人记得。”就这样,历时5年,81位功勋老兵的故事陆续被韩立文从时光的尘埃中打捞出来。其中,在解放战争中两次荣立一等功的老兵韩玉良,还被央视和各大媒体关注报道。

在韩立文看来,老兵的荣誉和故事是国家记忆。他坚信,英雄的故事,不会被遗忘,不会被湮没。从2020年开始,他先后组织了200余场国防教育宣讲,陆续邀请部分老兵走进学校、社区,为上万名学生、群众宣讲红色故事。寻访和宣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被唤醒,越来越多的热心人穿上了“光荣之家”志愿者的红马甲,寻找功勋老兵,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挖掘功勋老兵故事的韩立文,先后被授予吉林省“最美军休干部”“优秀志愿者”“吉林好人”等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只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长眠在烈士陵园里、没能看到太平盛世的革命先辈,属于深藏功名而默默耕耘一生的人民英雄,属于千千万万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国防事业的每一位战友。”韩立文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他会把寻找功勋老兵、宣讲老兵故事的路一直走下去,让永不褪色的军魂成为代代相传的信仰。

湖北黄石文明宣导志愿服务总队长

吕东

26年志愿服务足迹20万公里

9月11日上午,全国老兵宣讲团“红色基因永传承 强国复兴立新功”主题巡回宣讲报告会在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退役军人先后登台,讲述关于信仰与责任的故事。其中一位讲述者,黄石市文明宣导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吕东讲述自己“26年,20万公里的服务足迹,相当于重走八次长征路……”的故事,深深感动现场听众。

在黄石,提到这位老兵,很多人想到的是“有事儿找东哥”。

1984年,吕东作为解放军某部的连队骨干,冲锋战斗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边防前线。炮火连天,子弹呼啸,他亲眼看到年轻的战友在身边倒下,便化悲痛为力量猛烈还击敌人。退役后,看着自己胸前的军功章,眼前闪现着牺牲战友的身影,他常常告诫自己,能活下来,就要替战友们守护好这片土地和人民。“退役后,我当过公安,干过企业,也经历过下岗的迷茫与艰辛。但军人的血性告诉我,这不过是换一种方式继续我的服役期。”吕东说。

“有事儿找东哥”的故事要从一张小纸条说起。在吕东住的社区,有197户孤寡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为了能最快帮助他们,吕东在每户门上都贴了一张志愿服务小纸条,上面写着“东哥”及电话号码。到目前,东哥热线共接到6882个求助电话,大到抢险救难、老人病逝,小到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他说,每次求助电话的铃声响起,就是他冲锋的号角。

吕东统计过,自己26年来的服务足迹,相当于重走了八次长征路。有一个家庭,丈夫病逝多年,妻子独自抚养着一儿一女,儿子重度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女儿还在上学,全家仅靠低保生活。吕东耐心地陪伴这个脑瘫的孩子。每次他去,都能看到孩子眼里闪着喜悦的光亮。女儿的成绩一直不好,吕东就经常鼓励她,慢慢地,她变了,学习越来越刻苦,双休日还会跟吕东一起去做志愿者。2023年,吕东认识的一位志愿者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说她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吕东兄妹义务陪护她住院治疗,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挤出大部分给她买营养品,帮她操办女儿的婚礼,完成了她最后的心愿。因为爱与陪伴,她的生命奇迹般地延长了五个月。

一年365天,吕东最珍视的“正装”,永远是军装。他说,“东哥”的座右铭永远是:“一日为兵,终生为民!”

天津“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衡飞

从擦鞋创业到带动600余人就业

阅兵场上,他用双脚踏出震撼的步伐;创业路上,他又从脚上的鞋子破题,掘得第一桶金。9月11日,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衡飞随全国老兵宣讲团来汉宣讲。他的故事,似乎总是绕不开“脚”。

2005年,18岁的衡飞怀揣梦想来到军营。和许多新兵一样,他尝到了“兵之初”的艰辛。直到老班长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真正的军人就是要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从此,他下定决心,要淬火成钢。功夫不负有心人,4年后,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庆60周年阅兵方阵的名单上,成为阅兵方阵领队的一名士官。“当我们的方阵如铁甲洪流般走过长安街,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军人的神圣,深刻感受到军魂的力量。”衡飞说。

2010年,衡飞退役,他抱着在部队穿过的旧军靴跑遍天津,却发现无人能修。于是这让他有了创业的想法:没人干的活,我这个退役军人来干!

衡飞很快和三位战友搭起了擦鞋摊。没想到开张首日,疑问比顾客先到。“当过兵的人,咋混到给人擦鞋了?”衡飞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是不是这条路选错了?第二天一觉醒来,他带着三个战友把招牌擦得锃亮,立下规矩:擦鞋如擦枪,要擦出态度;服务如作战,要战出尊严!在弥漫着鞋油味的小屋里,他们白天接待客户,晚上关上门洗鞋修鞋。他在护理完每一双鞋后,都会放入香包,还送鞋到家,以5块钱的价格,做出了“五星级”的服务。就这样口碑一点点积累,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擦鞋摊的成功让衡飞看到了更大可能。2015年,他和战友们一起创办“飞浪洗衣”。2019年,凭借“退役军人服务现役军人”的竞标理念,这家企业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国旗熨烫和洗衣服务保障商。入驻军运村后,他和战友签下军令状,七天七夜吃住在厂房。金丝线易勾丝,就举着放大镜一针一线修补;特殊材质不能高温,就调低温度手工熨烫;遇到紧急任务,就用体温烘干布料……当109个国家的旗帜在军运村完美飘扬时,那一刻,他热泪盈眶。

如今,“飞浪洗衣”已带动600余人就业,其中390人是退役军人。有人问他:“帮这么多人,你不怕被抢饭碗吗?”衡飞说,他最大的骄傲不是企业做得多大,而是他们让390块“铁坯”,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重新炼成了钢!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