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张劲 孔剑
秋色三分,尽在乡村。荆楚大地,秋风摇晃着稻谷,拨弄着丰收的旋律。
湖北因湖得名,与湖同兴。江河湖泊,星罗棋布,铸就了“湖广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成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9月16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桂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筑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根支柱”,激活农村综合改革与农业科技创新“两大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44.1亿元、居全国第4位,较“十三五”末增长2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8.5%,“三农”工作稳定向好。
守底线,荆楚粮仓“十二连丰”
9月8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当阳,50万亩中稻一片金黄。在河溶镇红胜村万亩水稻基地,收割机来回穿梭,村民牛运峰满脸喜悦:“今年水稻长势好,亩产比去年要增加100斤。”
增产的密码是技术的革新。该基地采用合理密植、机械插秧等,增加有效穗,达到增产目的。
湖北是农业大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连续12年达500亿斤以上,近4年年均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
不折不扣稳面积。湖北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每年将粮食播种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田块,层层压实责任。
全力以赴提单产。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一个都不能少。“十四五”时期,湖北新建高标准农田1184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于全国;全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5%;多项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千方百计增效益。中高端大米“江汉大米”聚焦“长粒、优质、好吃”,订单生产突破百万亩。
荆楚粮仓,成果丰盈。湖北淡水品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1;夏收油菜籽产量突破300万吨、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2;茶叶、生猪、蔬菜、水果、禽蛋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张桂华介绍,湖北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连续荣获“好”的等次。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湖北强化精准监测帮扶、产业培育等措施,不断激活脱贫地区乡村发展“红细胞”。37个脱贫县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6648.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549.3亿元;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脱贫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稳支撑,乡村有“面”更有“里”
盛夏时节,漫步在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洁净村道蜿蜒于绿荫之下,清澈溪水在耳旁低吟,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与远处的茶山缭绕相映生辉,构成一幅诗意栖居的山水画卷。今年,鹤峰“红色研学·土家院落”等20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带在全省发布推介。
乡村之美,既要扮靓“面子”,又要做实“里子”,还要夯实“底子”。
“湖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张桂华介绍,全省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一体推进“厕污垃”三大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1%,生活污水治理率大幅提高,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四好农村路”实现“四个全覆盖”,农民获得感持续增强。
“一条鳝鱼富一方百姓。”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作为全国网箱养鳝发源地,带动周边村养鳝面积5.5万亩。当前,仙桃已构建起“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黄鳝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让“小鳝鱼”真正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9 万亿元,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4 条产业链超过千亿元;打造小龙虾、生猪、香菇等供应链平台,上链运营主体4500余家。
在乡村振兴与消费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品牌强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选项”。湖北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虾鳝米茶、藕菇橙艾”和武昌鱼等支持举措,构建“省级龙头品牌+市县特色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矩阵。“江汉大米”获评“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仙桃黄鳝、随州香菇等19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名单”,湖北优质农产品美誉度不断提升。
增动力,田野里“长”出新质生产力
9月1日,安琪酵母参与制定的全球首个烘焙酵母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作为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优等生”,安琪酵母将一颗酵母“发酵”成一条丰富的产品线,贯穿烘焙、发酵面食、食品调味、酿造、生物能源、人类营养健康、微生物等多领域,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酵母公司,为国际标准制定贡献出中国智慧。
湖北,素以“鱼米之乡”“惟楚有才”闻名,农业资源与人才优势在此交汇,孕育出丰沃的创新土壤。
缓解“蛋白短缺”的高产高蛋白玉米、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创新药、“吃鱼不吐刺”的无肌间刺武昌鱼……张桂华如数家珍,自豪介绍湖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四五”期间,湖北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成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
田间地头,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新型生产关系也加快构建。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湖北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积极推广堰河村等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经营收益超过10万元的村集体达到82%。今年,湖北大力推进农村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重构以武汉农交所为主体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全面提升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的质效和公信力;出台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扩面开展“两农”信用价值贷款。
希望的田野,田野的希望。
张桂华表示,展望“十五五”信心满怀,湖北将全力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三农”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