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玮 罗颖
当前,加强国内区域联动和战略对接,是应对国际不确定性、提升国内经济韧性的必然选择。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四个最”。概括起来就是: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最重大的使命责任、最具感召力的奋进旗帜、最关键的战略牵引、最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焦湖北区位优势,立足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定位,湖北有能力、有机会、有潜力以“五个对接”为抓手,通过全方位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强化湖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功能。
交通对接
打造全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
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双循环枢纽功能,建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花湖国际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完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系统推进交通、物流、数据、能源“四网联动”,促进人、物、资、信“四流融合”。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将推动湖北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更将助力其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形成“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交通对接绝非简单的修路建桥,而是重构区域经济空间、降低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关键举措。
构建“粤港澳—武汉—长三角”国家物流主轴。向东衔接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建立与上港集团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同步开通与盐田国际港的电子关锁互认。通过双向对接,降低长三角货物经武汉中转至东盟的物流成本。
突破性实施“三通工程”。以阳逻港、花湖国际机场、吴家山枢纽为节点,实现“一票制”联运,确立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属性;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虚拟口岸”,对光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实行“抵港直装”等便利化通关模式。
强化航空货运战略支点功能。发挥花湖国际机场货运优势,重点培育两条空中走廊:对内加密北上广蓉全货机航班,打造“次日达”快线网络,吸引物流巨头设立区域枢纽;对外拓展河内、大阪等跨境电商专线,增开欧洲航线频次,同步争取航权开放、时刻优先等关键政策支持,全面提升枢纽能级。
产业对接
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全会提出,持之以恒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融合”,做大做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这既体现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视,又彰显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眼光,为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湖北应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新格局。向东主动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势,共建“光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争取产能优先供应湖北封装测试企业;向南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支持共建柔性显示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向西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通过差异化分工,提升省内关键环节配套率。
完善区域产业分工支撑体系。重点建设三类功能性平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半导体封装共享工厂,配备国际先进封装测试设备,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服务;在鄂州临空经济区布局航空电子产业园,承接大湾区消费电子产业转移;推动襄阳与合肥共建车规级芯片创新中心,实现研发成果在湖北产业化。同步建立长江中游产业协同信息系统,实现鄂湘赣三地产业政策、产能信息、技术标准实时共享。
创新区域分工激励机制。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对跨区域产业协作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建立“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湖北”的税收分成机制,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鄂转化;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各地参与产业协同的积极性。
科技对接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
全会提出,深入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持续完善“71020”高校创新体系,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这为湖北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实施路径。未来,湖北应坚持以开放聚合创新资源,以机制突破促进活力释放,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网络。
共建共享高能级科创平台。依托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及中科系科研优势,联合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顶尖机构,在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全面推进“创新券”跨省通用通兑,融入全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
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区域协同解题”的创新攻关机制,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科创高地的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盟,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联合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探索建立跨区域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共同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
构建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深化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接,共建一批跨区域中试熟化及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湖北科技大市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国家级平台数据互联、规则互通,共建技术交易网络。联合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支持在京沪粤等地设立“人才飞地”和创新驿站,实现“异地孵化、湖北转化”。
市场对接
打造国际流通消费市场网络
建设国际流通消费市场网络是湖北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构建多极支撑、多点发力格局,将湖北打造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流通消费市场网络重要节点。
打造长江中游消费协同体。联合湘赣两省共建消费市场一体化示范区,发放跨省消费券;对接国家离境退税政策,在武汉天河机场、长沙黄花机场设立跨省退税服务中心;响应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在三省交界县市建设区域性消费节点。
建设内陆开放型消费平台。衔接商务部“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政策,吸引国际品牌设立区域总部;对接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围政策,在武汉自贸片区建设数字化保税展销中心;衔接国家文旅消费试点,打造“长江文明”国际文旅消费带。
创新数字消费新业态。响应国家“数商兴农”工程,建设农产品跨境电商直播基地;衔接国家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培育数字化消费平台;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开发“数字楚文化”消费场景。
文化对接
打造荆楚文化的国际展示窗口
今年,湖北提出重点打造大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5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区,分重点、分时序、梯度推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荆楚文化时代价值,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全面提升湖北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深度对接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湖北打造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体系。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系统梳理屈原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数字楚文化”IP矩阵。联合国内外顶尖制作团队,开发文化产品,构建从内容创作到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推动编钟乐舞、楚式漆器等非遗项目创新表达方式,融入现代审美和科技元素,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构建多元立体的国际传播渠道。推动荆楚文化项目纳入国家文化交流品牌,支持湖北特色文化产品进入驻外机构采购名录。创新“文旅+外交”模式,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文旅演艺精品,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使荆楚文化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完善文化走出去支撑体系。建立部省合作机制,争取将“荆楚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对外文化工作重点项目库。设立省级文化出口孵化基地,为文化企业提供国际市场开拓、IP授权、跨境结算等专业服务。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培养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高水平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湖北文化品牌,使荆楚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作者均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