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入海口,一座新时代的国际会客厅正在拔地而起,这就是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走进这个超级工程现场采访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的“生长”,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物理叠加,更是全球要素配置的枢纽节点和制度型开放的立体试验场的同步建设。从境外商务人士“免签入区、30天停留 ”的便利安排,再到部分进口货物叠加免税政策等举措,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创新之举。接下来,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现场,见证这个“国际会客厅”建设的最新进展。
总台记者 宁婉婷:欢迎来到东海之滨,我身后就是浦东国际机场,不远处塔吊林立正在建设的,是未来的上海东站。在这两大交通枢纽之间,一个全球首创、中国唯一的特殊区域——“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正加速成长。目之所及的这一片区域核心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这里究竟特殊在哪?现在我们通过虚拟现实,带您穿越时空,走进未来。
这栋会议会展中心,规划了超9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储空间。未来商务合作区将在全球首次实现在岸地区的跨境人员与跨境货物自由流动。这样的制度创新怎么理解?接下来通过三个“零”来一一解读。
“零换乘”:无缝衔接 通达全球
第一个“零”是“零换乘”。通过这样的专用通道,十几分钟就能直达航站楼和高铁站。而从这里出发,30分钟直达上海市中心、90分钟高铁圈几乎覆盖长三角,10小时可飞抵全球多数国家。未来的东方枢纽每年服务客流将超1亿人次。
“零签证”:一纸邀请 30天停留
第二个是“零签证”。这栋联检大楼将在月底竣工。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士,持有商务区的邀请函,无需办理签证就能从这进入商务合作区,且一次可免签停留30天。未来外国人来参加跨境商务,收到邀请就能随时出发,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方便。
“零距离”:商机无界 服务直达
第三个“零”是“零距离”。越过联检大楼,我们看到的是会议会展中心;再往后是专业研发培训区域,支持跨境研发、飞行员培训等业务,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同时,商务合作区还将试点外商独资医院,在“家门口”就能“零距离”获取跨境医疗等服务资源。
到今年年底,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将迎来封关验收。命名为“东方枢纽”,寓意深远:“东方”,代表立足中国,联通世界的开放姿态;“枢纽”,意味着这里不仅是交通中心,更是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节点,它将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链通全世界。上海,也将以此为契机,为全国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试点探新路、树标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