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参加豆谷分离比赛。
丰收节上的“抗旱保苗”挑水接力赛。(湖北日报通讯员 周仕伟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屿、通讯员周仕伟、邓爽)百亩稻浪翻金,田间人声鼎沸。9月19日,秭归县两河口镇二甲村的高山冷水稻田里,一场庆丰收活动热烈开场。乡镇村民、外地游客等近600人齐聚于此,这不仅是一场庆祝丰收的民俗盛会,更是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旱为水”、发展特色农业后,交出的一份农旅融合“增收答卷”。
“又庆丰收兮,开镰咯!”村民代表宋文兴以悠扬的颂词为丰收开镰。随后,非遗表演、趣味运动会等环节精彩不断。“团队割稻”项目中,三人一组协作,两人割稻、一人摔打脱粒,额头汗珠充盈却伴着喜悦;“抗旱保苗”挑水接力赛中,稀泥紧抱着小腿,晃得水花四溅却谁也不肯洒出一滴;豆谷分离比拼时,簸箕一抖一扬间,黄豆玉米自动分离。农耕体验区成为亲子家庭的乐园,孩子们赤脚跳进泥田抓鸡摸泥鳅,父母则手把手教孩子握镰割稻,讲述“米从何处来”的故事。
稻米丰收背后的产业变革远比赛事更引人注目。数年前,因坡陡田散、灌溉困难,村民不得已“改水为旱”,稻米的香味就此失踪十余年。转折源于秭归县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对坡地改平、水源整治,二甲村不仅重现了百亩稻浪,更利用天然冷泉水发展出价值更高的高山冷水稻。
“现在我们‘改旱为水’,种的高山冷水稻,市场售价是普通大米的3倍。”二甲村党总支书记邓应江指着金色的田野介绍。这片土地的“重生”,是秭归县环清港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缩影。活动当天,示范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还表彰了多名乡村产业创业致富带头人,以榜样的力量驱动乡村产业发展。其中“新农人”刘英,返乡创立的湖北耕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烟粮轮作、多元套种、国际订单等方式,有效破解土地闲置、农民增收、产业单一等半高山地区传统农业难题。据镇政府负责人员介绍,仅烟粮轮作一项就带动300余户烟农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丰收的喜悦同样在“农夫集市”回响。土鸡蛋、菜籽油等农特产摆满长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线上直播带货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也能品尝到二甲村的特色农产品;线下现场摊位让游客能够当面感受地道农产品的品质,大大提升了购买意愿。这种方式不仅缩短了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更让农副产品快速变现,让农民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