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暖了岁月 热了人心 十二载串起社区温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07:18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梁端阳接听服务热线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常怡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梁主任,我家冰箱突然不制冷了,里面的药怕是要坏了!”9月19日早晨7时许,武汉市民意街道舞台社区的“端阳热线”,传来82岁的独居老人张婆婆带着哭腔的求助声。电话另一头,67岁的梁端阳立即拿起工具包,赶往老人家中,半小时后便排除了故障。

过去12年间,梁端阳的脚步遍布舞台社区各个角落。他始终把居民的“大事小事烦心事”放在心上,用行动为邻里排忧解难。从家电维修到生活照料,从政策解答到情感陪伴,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成为社区居民最信赖的贴心人。

这份默默的奉献,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武汉市五星级优秀志愿者、武汉市“时代楷模”十佳人物、“感动江汉”人物、江汉区“孝亲敬老之星”、江汉区最佳志愿者……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

十平方米工作室里的民生热线

2013年秋,刚从舞台社区副主任岗位退休的梁端阳,并未让自己慢下来。他对社区8000多位老人的牵挂,从童年时便埋下了种子。

梁端阳的母亲曾是舞台社区居委会干事。儿时的梁端阳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母亲和同事拎着米、油、面等物资走访困难住户,深夜的煤油灯下她还在为独居老人登记需求……“邻里街坊就是一家人,帮人一把心里暖。”母亲的话,成为他刻在心底的家训。

退休前,梁端阳在社区工作20多年,让他对老人的困境了然于心:独居者吃饭难、行动不便者办事难、空巢家庭应急难。他退休当天,几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追问“以后有事找谁”,这句沉甸甸的问话,让他彻夜难眠。

当年10月,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杂物间迎来新生——简易工作室里,一部旧电话、一个笔记本、一套维修工具整齐摆放,“端阳热线”正式开通,成了社区老人口中的“万能电话”。

梁端阳还记得热线电话响起的第一声求助,来自独居的李爹爹:“液化气罐空了,没法做饭了。”梁端阳扛起新气罐,一步步登上6楼。推开门,冰凉的灶台刺痛了他的心,“这些老人看着我长大,现在他们老了,我不能不管。”他在笔记本首页郑重地写下这句话,10余年未曾忘却。

“端阳热线”开通第三天,独居的陈爹爹打来电话:“端阳,降压药没了,腿肿得走不动,儿女在外地……”梁端阳立刻问清药名和剂量,揣上老人的医保卡直奔社区医院。挂号时,他反复向医生说明老人病情,确认用药禁忌;取药后一路小跑上门,看着老人服下药物才离开。

“有事找端阳”渐渐成了舞台社区老人们的口头禅。这条24小时畅通的热线,承载着老人们的信任与依赖,也记录着梁端阳的奔波与坚守。10余年间,这部电话见证了太多温暖瞬间:累计接听来电超3万通,解决老人吃饭、就医、维修等各类难题2.8万余件。有老人打趣道:“这号码比子女的手机号记得还熟,听筒里的声音比亲人还亲切。”

从独自奔波到一群人结伴同行

从更换灯泡、检修电路的琐碎日常,到陪同就医、紧急救助的关键时刻,“端阳热线”的求助电话日渐密集,67岁的梁端阳渐渐感到分身乏术。

2015年春节,社区公告栏贴出招募志愿者通知,首日便有两位退休党员主动上门。“梁主任为老人忙前忙后,我们也想搭把手。”首批志愿者之一的陈小荣老人说。

如今,一支以离退休老人为主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300余人。他们延续“端阳热线”的初心,推出精准“菜单式服务”:送饭小分队为独居老人解决三餐难题,健康义诊队定期上门为老人做体检,心理慰藉组陪空巢老人拉家常、解心结……68岁的刘阿姨自带理发工具,每月准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一句“能帮到街坊,自己也开心”,藏着最朴实的善意。

常年爬楼入户,让梁端阳的膝盖早已不堪重负。2023年深秋,他给独居老人程阿姨送物资时,因楼梯湿滑摔伤半月板,只能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他,心里装的仍是热线:“万一老人们有急事找不到人,可怎么办?”

这份牵挂,很快有了回应。曾受梁端阳帮助的志愿者刘务超,第一时间接下了“双重担子”:每天清晨熬好稀饭,用保温杯装着送到梁端阳的病床前;中午回家扒几口饭,又立刻赶回社区值守热线,将求助信息分类整理好,再到病房向梁端阳汇报。“梁主任以前总说帮人就是帮自己,现在轮到我们照顾他了。”刘务超笑着说。

其他志愿者也迅速补位:有人轮流值守热线,确保24小时畅通;有人接过上门服务的活儿,不让老人的需求“等一等”;有人排班到医院陪护,陪梁端阳做检查、办手续。看着床头堆满的慰问品和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梁端阳眼眶泛红:“是爱心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

“端阳模式”成为社区温暖底色

“参与文明劝导2小时积了5分,刚换了桶洗衣液。”舞台社区帮邻超市里,居民李阿姨握着新鲜兑换的生活用品,笑意溢满脸庞。货架上整齐排列的生活物资,都是居民们用志愿服务积分换来的暖心礼物。而这一切的起点,是那部被梁端阳抚摸得发亮的热线电话。

“端阳热线”的招牌在舞台社区里愈发鲜亮,岁月却染白了梁端阳的鬓角。在“端阳热线”的影响下,舞台社区创新推出了“爱心积分兑换”机制,将以往“默默无闻”的善举量化为可流转的凭证。参加义务劳动、劝导不文明行为、保持房前屋后整洁、关爱孤寡老人与未成年人……居民的每一份善意行动,都能按标准累积积分。社区联合帮邻超市打造的“爱心超市”成为积分流转核心,货架上的物资均由爱心企业捐赠,让无形的善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

如今,这份善意正不断生长。社区“爱+”公益联盟持续壮大,早餐面馆、水果店、快餐店等越来越多商户加入,将多元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爱心积分的价值持续延伸。

“热线服务居民,居民反馈社区,这是双向奔赴。”梁端阳摩挲着热线听筒,眼中满是坚定。

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早已溢出舞台社区的边界。武汉多个社区纷纷前来取经,希望复制“端阳模式”。梁端阳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目前已有3个社区顺利开通类似的养老服务热线,让善意在更多地方扎根。

“只要腿还能走,这条热线我就守到底。”梁端阳说。从一部热线的坚守,到一套志愿服务机制的形成,再到一城善意的传递,“端阳模式”正让爱心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