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姝雯 李蕾蕾)日前,一堂跨越三千公里的网络书法课在荆门市东宝区竹园小学录播教室进行,屏幕另一端是新疆精河县沙山子小学的学生们。两地孩子同时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民族团结”四个大字,墨香透过云端交融在一起。
活动现场。 通讯员 供图
近年来,该区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研学实践、结对交流为抓手,深化宣教融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青少年心田。
着眼课堂教学,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秋日清晨,东宝区青山小学三年级教室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来自新疆的学生娜吉耶正向同学们展示家乡的舞蹈和传统馕饼,班长李绪然则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月饼和中秋故事。
“这种饮食文化交流是我们课堂教育的常态。”该校分管德育的负责人介绍,老师们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民族团结元素100多处,让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
东宝区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大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在青山小学、子陵中心小学等学校,教师们创造性开展多民族学生习俗交流活动,让孩子们在分享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中深化认同。
同时,全区中小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以点促面发散式拓展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大力营造校园内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着眼主题教育,编织民族团结“中国结”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九月开学季,东宝区各校园回荡着《爱我中华》的旋律。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开学季全区中小学开展主题班会、队会300余场,创办宣传专栏近50版,收集绘画征文作品超1000件。
实验小学、象山小学等学校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线模式,不仅在班级群分享民族融合教育资料,还组织学生表演情境剧、传唱民族诗歌。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寓教于乐中自然生成。
“孩子们用稚嫩画笔描绘出各民族手拉手的画面,这种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实验小学美术教师指着走廊上的学生作品说。
着眼研学实践,串联民族团结“风景线”
在荆门屈家岭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和荆门的学子共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他们协作研磨谷物,学习辨认各种农具,在劳动中感受中华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
东宝区每年组织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档案馆等场馆,让青少年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不屈精神。
“看到孩子们在荆门爱飞客文化展示中心观看国产飞机时那自豪的眼神,我们就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很有效。”东宝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实践让各类活动场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磁场。
着眼结对交流,架设民族团结“连心桥”
白云路小学与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的“手拉手”活动已持续11年。两校通过师资共享、课堂共线、研学共践等方式深度交融。
“我们派出的教师不仅参与代课教学,还参与到当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以多维度的互学交流把手拉好、拉紧,互助共进。”白云路小学负责人介绍,该校已派出多名教师赴疆讲座送教,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边疆。
竹园小学与沙山子小学开展的“荆精云端会”系列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共写中国字、鸿雁家书传、同过一个节、茶语话友情……云端交流架起了跨越千里的友谊之桥。
“我又可以给你写信了真好!我在信封里装了两件自己做的芭比娃娃衣服,一件送给你,一件送给你姐姐。”竹园小学学生张文玉在给新疆朋友的信中写道。
如今,东宝区已有千余名学生与少数民族小朋友结为笔友,互通信件近万封。近年来各学校共计开展云端联谊活动60余场,同唱一首歌、同绘一幅画、同上一堂课成为常态。
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童心,便生根发芽。通过持续创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实践,共谱团结奋进童心曲,共同体意识正在东宝青少年心中茁壮成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