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秋燥”的关键阶段,但秋分前后的“燥”有明显区别:
秋分前:因仍残留夏季的余热,空气干燥且温度偏高,这个时候称为“温燥”,容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秋分后:冷空气增多,气温下降,“燥”与“寒”结合形成“凉燥”,除了干咳、皮肤干裂等干燥症状,还可能伴随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类似“风寒感冒”的表现,尤其北方地区因降水少、风力大,“凉燥”更为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民间有一种叫“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是“秋冻”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过度。如果天气比较凉了,例如低于18℃,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当增加衣物。百病从寒生,而阳气在足、在下,特别是脚、踝,还有膝关节、腰这些部位要特别注意。秋天要注意补充水分,也可以秋梨加点冰糖煮水喝,或者加陈皮、加点冰糖、加点蜂蜜,一块煮水喝。可以防止秋燥,比较有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