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倾情技艺传承 抚琴吟诵再续弦歌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07:48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军 李玉麟

今春,在武汉东湖森林公园百亩油菜花海间,一堂“田间非遗课”吸引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师生参与。学子们身着汉服抚古琴、吟诵东腔调,练八段锦、扎鱼灯,投壶……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这片东湖绿道已成为武汉高校非遗的“天然课堂”。

这堂“田间非遗课”,是文华学院和该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果结晶,凝结着教学和研究者多年来的辛勤汗水。

一次大学生成人礼,激活传统技艺

据介绍,文华学院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非遗教学与研究,以古琴与东腔调吟诵为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从《诗经》“琴瑟在御”到“高山流水”奏知音,数千年来始终是中华礼乐文化的核心载体;东腔调吟诵与国家级非遗“东路花鼓戏”同源,脱胎于鄂东大别山“罗田畈腔”“薅草歌”,保留明代官话音韵,是荆楚民间文化活态遗存。

文华学院钟情非遗传承源于该院副院长陈思中,其父亲陈述是东腔戏的第二代传承人,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大学生成人礼时,首次运用起陈思中儿时所学的古吟诵技法;自此,陈思中重新拾起了这门险些被遗忘的技艺,学院也开始挖掘非遗这一文化宝库,并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遗校园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

2015年,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教育厅批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文华学院成立,这是我省高校第一所非遗研究中心。中心依托文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凝聚省内研究力量,开展非遗校园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成立后,文华学院按“一师一非遗技能”选拔教师,选派年轻教师参与传统体育、音乐、手工等培训,建成“老—中—青”人才梯队;同时选拔优秀学生担任“非遗小能手”,将非遗课带入中小学,形成“大学—中小学”传承链。

走出校园抚琴吟诵,尽显非遗活力

“除了进校园,我们还把非遗课程搬出教室,让更多学生与群众在自然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9月11日,中心常务副主任肖金云博士介绍,非遗来自民间,活力也在民间,因此,中心将非遗的传承与推广的目光投向了校园之外。

近三年来,中心联合多校在东湖建非遗实践基地,融入古琴与东腔调吟诵等项目。目前已有数百名师生参与田间教学,4门课程获批省一流课程,100多公里的东湖绿道成为展示荆楚非遗的“流动舞台”。并且,中心探索构建“高校+社区+景区+企业”合作模式:打造《阳关三叠》《陋室铭》等情景剧,为企业定制少儿古琴弦歌、成人研修课程、“武汉润心礼孝”夏令营等。

每年端午,东湖行吟阁前屈原雕像旁,古琴声与吟诵声就会如期响起。“端午咏怀”古琴吟诵会吸引众多游客:广陵派古琴传承人陶健弹奏《离骚》,琴音古朴苍劲;陈思中与武汉女子诗社或以东腔调弹唱《沧浪歌》,或吟诵《橘颂》《湘夫人》,引发人们对屈原精神的追思;端午文化在非遗展演中焕发生机。

“用非遗纪念屈原,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活动组织者肖金云表示,近年团队在端午、花朝等节日举办非遗活动,从长江之畔的黄梅东山小镇展演到东湖诗词吟诵,让传统文化与节日深度融合。游客李女士感慨:“这种传承形式新颖且有意义,能直观感受屈原精神。”

活动中,年过七旬的传承人与大学生同台表演。文华学院学生黎辰铭弹奏《云水禅心》时说:“通过古琴与吟诵,我更懂屈原的家国情怀,也愿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一分子。”

陈思中称,东湖绿道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文化传承纽带,非遗在此落地,正是为了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国际学子成“长江文明知音”

“古琴的声音像流水,东腔调的吟诵很有力量!”巴基斯坦留学生阿卜杜勒接触这一非遗后感慨。

2025年7月,在武汉商学院国际友城青年汉语研修项目中,张新珍博士讲解古琴历史,陈思中现场演奏,学子们学唱《养心汤》《诗经》,在琴歌交融中触摸传统文化。

陈思中团队为国际学子量身设计课程:从《诗经》弦歌切入,将唐代琴谱整理成简谱对照版本,外国学生即便不懂中文,十分钟内也能学会简单弹唱。

非遗体验成了国际学子理解中国的窗口。文华学院联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将古琴、吟诵融入汉语教学。“非遗是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教授萧红表示,通过非遗体验,国际学子深刻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2024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十余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走进湖北非遗研究中心唱东腔、抚古琴,不少学子成了荆楚非遗“海外宣传员”。

“我们要让长江边的非遗‘活’起来、传下去,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奏响新声。”陈思中说,该校非遗传承已构建“生态+人文+教育+国际交流”的立体体系。如今,从东湖绿道100公里生态画卷,到端午纪念屈原的吟诵声,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学子的惊叹目光,越来越多高校师生、市民、国际友人参与其中,共同书写荆楚非遗与长江文明的传承新篇章。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