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拿出教学楼、宿舍楼屋顶,交给兴新能投建设分布式光伏。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吴翔鹭
今年9月开学后,大悟县刘集镇中心初中的30间学生宿舍和4间教室因为有空调,169名学生舒舒服服地度过了热天。
装几十台空调,费用从哪里来?学校常务副校长陈建新指着头上的光伏板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用学校屋顶换来的。
大悟县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100小时,风电运行时数2422小时,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好地方,2024年,全县新能源发电量超过20亿千瓦时,新能源产值超15亿元。
如何让普照全县的阳光所带来的收益,惠及更多的人,是近年来当地思考的问题。
2017年,大悟县兴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新能投”)成立,至今,其业务已拓展至新能源全产业链。在对全县风光资源进行一番全域普查后,兴新能投发现,风光资源可以转化为发展资本,推进“资源—资产—资本”改革便有了抓手。
刘集镇中心初中的空调,就是改革探索的成效之一,兴新能投与公办学校合作,学校拿出教学楼、宿舍楼屋顶,交给兴新能投建设分布式光伏。作为置换条件,兴新能投出钱为学校安装空调。目前,公司已经累计投资1170万余元,为全县77所公办学校安装了2400余台空调,实现了教学、办公、宿舍的全覆盖。相应的,公司获得学校250多万平方米的屋顶资源建设光伏电站。
从阳光中受益的不只有学校。过去,大悟很多村庄人口大量外出,产业单一,集体收入寥寥无几甚至没有收入,干不了多少事。2024年,全县27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秘诀就是找对了新能源应用场景,盘活了很多闲置资源。
刘集镇金鼓村的小学,20多年前停办,部分教室改成了村委会办公场所,但大部分建筑仍闲置。去年,兴新能投与村委会合作,在闲置屋顶建起了装机容量4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年发电收益的10%为村集体红利,增收5.1万元,用来改造基础设施等,能干不少事。”金鼓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厚成说。
三里城镇马鞍村,13年前因修铁路,村里有125亩地被征用做弃渣场,铁路建成后,便成了毫无产出的闲置土地。2022年,兴新能投在这里建成了两个光伏场站,总装机容量600千瓦。公司与村委会分享发电收益,附近6个村每年各得到4万多元。
在丰店镇北河村,不仅新建280千瓦光伏电站,连村民抽水浇地都有一块10千瓦光伏板专门伺候。“村集体有了收入,每个月都能为老人们办生日宴了。”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颜业青说。
据统计,全县以111处村委会办公场所和集中安置点作为示范,改造闲置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12.29兆瓦,年发电量约1290.45万千瓦时,村集体从中获得50多万元收益。还有10处废弃堆场、石材采集场,也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给相关乡镇新增收益45万多元。
新能源项目一次投入,可持续收益25年以上,为所在地带来了持续性的财源。“新能源项目要做到‘联农带农’,共享利益才能坐得稳,产业规模上去了,才能吸引上下游企业来投资,丰富业态,进而解决就业、税收等一系列问题。”兴新能投董事长胡智林说。
目前,兴新能投旗下成立了14家子公司,涉及风光发电、抽水蓄能、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物流供应链、农旅研学等多个行业,还进入算力存储、低空经济等新领域。
依托新能源产业,大悟全县有137个村有了光伏发电产业,214个村享受到光伏收益,全县城乡充电网络全覆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近40%,农村道路上经常能看到无人物流车,农民不出村就能收发快递。
资源转化的改革路径持续延伸,让绿色发展的根基越扎越牢。据测算,如果进行精细高效利用,在大悟还有近1000万千瓦风光资源可供开发。胡智林预计,“十五五”期间,公司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0万千瓦,资产规模超百亿,进一步强化“绿电供应—产业应用—资产变现”的良性循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