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梁凯铭)9月的上午,天气阴沉,东宝区仙居乡双泉村村民李世林已经开着满载稻谷的拖拉机,“突突”地驶向村头的荆门市众耘农业有限公司。车厢里,刚收割下来的稻谷还带着湿气和水珠,但他心里却格外踏实——这些“湿粮”再也不愁没地方晒、没人晒了。
荆门市众耘农业有限公司。通讯员 供图
仙居乡地处鄂中山区,秋收季节时常阴雨,“秋雨绵绵无绝期”曾是很多种粮户最真实的焦虑。农村劳动力外流、老龄化严重,“好收成”却未必能变成“好收入”——收回家的湿谷若不能及时晒干,一不小心就会发芽发霉,产量和质量双双打折,一年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晒粮靠天、人力翻搅、半夜抢收”是很多老一辈农人刻在记忆里的艰辛。
然而近几年,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李,这么早就来啦!”众耘农业的工作人员一边笑着招呼,一边指挥车辆有序过磅、取样检测水分。不过十来分钟,李世林的湿粮就已经定级定价,直接送入烘干车间。他捏着刚刚拿到的收购凭证,笑着说:“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抢收稻谷、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
取样检测水分。通讯员 供图
在这座宽敞的烘干车间里,一组庞大的机械正在匀速运转——这是众耘农业引进的粮食烘干设备,包含清理、输送、烘干三个单元,最多可同时处理120吨湿粮。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从农户手里收来湿粮,按含水量,结合市场价现场结算。烘干后再统一销售给中储粮,既帮农民省事,也保障粮食安全。”
像李世林这样选择把湿粮直接送到烘干车间的农户,今年在全乡已有300多户。仅这个收购季,众耘农业就已收购湿粮800余吨。很多农户表示,自从有了这个“湿粮收购点”,再也不用全家老小齐上阵、抢晴天晒谷子,“真是省心又省力”。
这一惠农举措其实早在去年就孕育萌生。由于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今年开始正式在全乡推广。通过村社微信群、村民口耳相传等“线上+线下”渠道,消息很快传开。每年9月,企业开放收购一个月,农户自愿参与、随到随卖。
仓库的粮食。通讯员 供图
如今,仙居乡的秋收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往这个时节,村里随处可见占地晒粮的忙碌景象,老人们不停地翻动谷粒,提防天气突变。如今,湿粮收购的模式不仅改变了山区“晒粮难”的痼疾,保障了粮食安全归仓,更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户的劳动负担——尤其是对那些七八十岁仍坚守土地的老农来说,他们再也无需起早贪黑与天气赛跑。
更重要的是,湿粮的科技赋能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韧性。通过本地农业企业联通农户与国家粮储体系,推动粮食处理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农业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稳定的收购机制和透明的作价方式,让农民心里有了底,更多人敢于多种粮、种好粮。不少农户开始尝试优质品种,从“种给自己吃”转向“种给市场吃”,一种更稳健、更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这片山区田野间生根发芽。
人流渐散,李世林驾驶着空仓的拖拉机,轻盈地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是满仓的安心与幸福。他回头望了望烘干车间依然忙碌的影子,嘴角扬起:“这才是真正的‘颗粒归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