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蔚蓝
万密斋是谁?今人多不知晓,他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医术闻名于世,又精通制药,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徐拂然是谁也无关紧要,在原乡医界之外或是在地以远的文学圈子里,他近乎是无名的。
徐拂然与万密斋是同乡,皆是湖北罗田籍人氏,只是一为古人,一为今人。徐拂然是位老医生,在当地有些名气,主精于炮制中药材,做过医院的院长。同乡、同行,行医、制药,让这俩有名和无名者在近500年后有了交集,徐拂然由医者转身文学书写者,创作了《大医万密斋》,这是他试图用文学之笔来还原和再现这一罗田历史名人的尝试。对徐拂然来说,不论是出自他本能的一种职业执念,孜孜矻矻从事了一辈子中医药学的职场历练;或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业外呕心沥血地坚持文学创作,选择写作作为完善自身的另一种精神追求,这二者都并行不悖地完成着他对个体生命终极目标的追求。
情感倾向性与内在气质的契合相通
作为用一生时间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行医经验和扎实的药学知识,掌握了极佳的医学专业话语的医者,且多年痴迷于文学,坚持笔耕不辍,这双重身份的加持,筑基了徐拂然创作《大医万密斋》的根底。他钦佩并追寻于医圣,成为万密斋医术的践行者,以及对其精湛医术和良好医德的传播者,自然也水到渠成地成为还原和再现万密斋形貌的文学书写者。
在他之前,对万密斋的书写,已经有风之影的长篇《大明密斋传》、胡荣希的《万密斋传》、王松平的《神医万密斋的故事》。徐拂然在小说“自序”中也曾提到自己是受这些作品的启发激励了写万密斋的决心。在如此年纪下此决心,可能是觉着之前这些文本对万密斋的铺陈演义还未能达到他的期望,以其长达几十年在中医中药行业的沉潜修炼,以及他对中医学丰富的认知,还有他所掌握的医书史籍,不仅可以在前人的小说叙事中去拾遗补阙,而且他所拥有的医者和制药师的资质也会助他扬长避短,使他有信心在再次书写中有所超越且达到圆满。
万密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渊源甚广的声名,是一个珍贵的文学叙事资源。几百年前罗田历史上真有其人的万全,号密斋,与李时珍齐名,享有医圣之誉。徐拂然将小说叙写目标锁定万密斋,与他所生存的地域空间有直接的关系。
在对象的选择上,一般作家首先会对故乡的历史人物给予格外的关照,像湖北籍作家写湖北历史名人的很多,熊召政写荆州江陵的《张居正》,映泉的《楚王》三部曲,刘保昌的《楚武王》,李叔德的《孟浩然新传》《月落乌啼——乱世诗人张继传奇》《大宋米癫》(米芾),李传锋等人的《武陵王》系列等等。另一种情形是书写者与选择对象在内在精神气质和喜好上有相契合相贯通之处,徐拂然这两项皆合。
作为同乡,他仰慕万密斋,而作为同行,他折服于万密斋的医技,但这种仰视和包容的心态,往往会影响到书写者在建构小说主题框架和叙写人物时,很难去对历史人物做出较为理性的观照。反倒是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譬如熊召政写的张居正,是个在史籍上毁誉参半的人物,还有唐浩明写的曾国藩,面貌复杂多面,历史评价多为负面,这类人物往往会使作家对人物的多重复杂性做多向的审视和考量,这种立体多向度的观照反而可以在塑造人物上获得更大的开掘空间。正因为徐拂然对万密斋所秉持的过于仰视的态度,以及心理上高度的认同感,多多少少限制了他的思考和表达。
征用经典医案构建的主体叙事线
小说没有采用戏剧化的叙事结构,也未刻意地去设置主线冲突性情节,而是以医案为核心构建了主体叙事主线。
万密斋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著述颇丰,20世纪90年代以万氏五世孙万达刻本为底本校注出版的《万密斋医学全书》,收录有他的《养生四要》《幼科发挥》《万氏妇人科》等十部专著共108卷。他行医五十余年,施治经验丰富,书中对其临诊案例做了系统归类,附案402则。这些有形的文字史料给了徐拂然发挥的余地。可以说,徐拂然创作《大医万密斋》的动力和材料支撑就来自《万密斋医学全书》,因为这些文字证明了万密斋的生命曾经在场,是他留下的最宝贵的生命印迹。
作为一名资深中医,徐拂然被万氏的医案所触动,能反复阅读医案药方这样的古文字,探索诊疗方式、把脉用药,可能只有同是中医的徐拂然才能有长久的兴趣与耐性,这对他来说既是一种经验的观摩,对症下药的了悟,也成为他创作《大医万密斋》的优势。若是无中医行医经历的作家来看这些医书,就是只读一遍108卷的万密斋医学全书和402则医案,都将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一般人很难坚持完成,还有大量的古药方,枯燥难解其意很难将人带入。从小说中徐拂然对万密斋大量经典医案的有效征用,就可以看到他耽于吃苦的一种沉入精神,熟稔了解了万密斋这位医学大家,而阅读药方、医案,使徐拂然对中华传统医药学精义有了深切的了悟,能熟稔精到地把握中华传统中医中药的精髓,筛选出至今仍有效用的医案药方。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医案药方皆以文言的行文方式呈现,徐拂然的叙事语言也得相应地做出配合,在转述时既要易懂,也需要以半文言的语言风格与之协调。
《大医万密斋》主要用医案带动整个故事和人物节奏,万密斋身上发生的主要大事是诊治救疗所遇到的不同病症的病人,各种疑难杂症,病例一桩接一件,不用费心思地去架构复杂的情节,故事就自然而然地聚集起来。像道长提供的太乙真人传下的方子“太乙紫金锭”,它的配方和针对不同病患的制作工序、服用方法,繁杂不一,读来感觉是很受用的。但医案作为临诊案例,纵然可以还原就医现场,铺陈故事,却不能激发大众的想象。说实话,小说的文学想象并没有真正飞升起来。作为长篇历史小说,文学性的深度体现,除了叙事和语言外,作家创作力的强弱往往体现在想象力的丰富上,在将历史人物小说化的过程中,想象可以提供生动具体的情节和细节,以伸手可触、充耳可闻的生活质感和丰满充盈的血肉来充填史料所留下的空白,实现人物塑造的独特性、完整性和典型性。若是想象力过于贫乏而无力升腾,仅是根据医书的记载,诊疗的医案药方去进行铺陈,那么所写的只会是平面的历史和干瘪而扁平的人物,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也不易去吸引读者。
想象的提升与叙事空间的拓展
万密斋的医术誉满鄂、豫、皖、赣,古时流传“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他的医案至今对临床医学仍有参照价值,身为医者的徐拂然不仅熟悉万密斋的药方而且成为践行者,偏爱医案也属自然。这种医案和诊治救疗故事的串联,使整部小说呈现出非线性时空推进。但作者的喜好也造成了叙事的限制,从小说整体来看叙事明显地受制于这种认知限度,一味地展示万密斋超越他人的医技,如何处理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疗救久治不愈的患者,一页页诊治的药方流水账,琐碎的看病情节场景,这就很难体现深刻而不循常规的思考,也难以刻画出人物的复杂多面性,呈现形象塑造的立体感。
就现有的文本看,主线连贯的情节故事性不足,矛盾冲突不强,人物并没有完全立起来。其实在万密斋身上有很多可以浓墨重彩去渲染的地方,万密斋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擅长书法,精通医术,个人风采光亮照人。在历史上,万密斋是从儒而医,被地方史籍树为儒林典范,这些都是可以大力生发想象,进行深入发掘的内容。
《大医万密斋》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首版文本,徐拂然“十年磨一剑”终于看到了成果。这对自己也是一个交代,完成了多年的文学夙愿。但遗憾也不少,除前面提到的问题外,突出的问题是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架构上,还可以做大的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万密斋是一个值得开掘的叙事资源,使大医万密斋真正地走出去,最见成效的再度开掘是做影视的改编,有医圣之誉的万密斋是有影视改编价值的,这或许是由徐拂然,或是他者今后去完成的事情。
武汉大学汉语写作研究中心学术支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