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兰兰 陈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设有“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系统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实践要求,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湖北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要求我们从中汲取推动美丽湖北建设的智慧力量,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篇章。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守牢美丽湖北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并强调“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仅关系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还直接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后劲与民生福祉。
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肩负着“一库净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重大责任。建设美丽湖北,首先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之间的关系,纵深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健全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强化日常巡查和监管,确保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加大对河道非法排污等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河道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沿江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治理,确保“长江水清”。科学布局三峡库区、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区三大“平急两用”生态功能带,构建一体化生态网络,有效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保障水安全与生物多样性安全。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导向、激励、约束作用,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专项行动,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治理,推动碳排放达峰行动,共建绿色美丽城市圈,将长江大保护转化为丰富多样的省域实践。
加快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产业绿色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契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只有加快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才能激活我国产业发展绿色动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局面。
湖北省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建设美丽湖北,要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杠杆,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升级,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以降低能耗和排放。推动产业链绿色化,构建绿色供应链价值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水资源和地理优势,推动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健全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创新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区,形成以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抢占科技创新战略高点
自立自强突破制约瓶颈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绿色低碳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前,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内容,而我国在相关领域仍面临着“卡脖子”风险。只有不断推动绿色低碳科技的自主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应对全球绿色竞争带来的挑战和危机,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拥有以科技创新资源激发绿色自主创新的显著优势。建设美丽湖北,要盘活富集的资源、人才本底,依托自主创新构建“场景—中试—产业”的融合机制,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的矩阵,统筹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科技转化及产业化的全链条各环节,为湖北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设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平台,以激发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潜力。撬动社会资本设立“耐心资本”基金,为初创企业的绿色技术投资提供适度的风险应对保障,支持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和绿色制造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本土竞争优势,推动“湖北制造”转向“湖北智造”,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彰显湖北智慧。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智能体系,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美丽湖北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培育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体现着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教育熏陶和示范引导的作用。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只有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引导公众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建立全社会绿色低碳、简约适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才会获得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我们“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支点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省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引导公众将建设美丽湖北转化为自觉行动,在美丽中国建设伟业中展现湖北担当。开展全省范围的生态文化建设,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与传播,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主流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公众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融入社会各个层面。推动绿色消费,鼓励绿色购物、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建立绿色社区示范点,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交通的绿色转型。建立激励机制,用好碳普惠平台,推广“武碳江湖”,将绿色行为与“绿币”奖励相结合,激发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积极性。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决策机制,加强省级生态环境督察,及时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健全生态环境舆论监督和举报反馈制度,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美丽湖北的群众基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