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不模仿别人 不重复自己 ——湖北文艺界深情缅怀著名导演余笑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07:54 来源: 湖北日报

著名导演余笑予。(资料照片)

9月28日晚,楚剧《大别山人》在北京中央歌剧院演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他,是一位享誉中国的戏剧大家,一生艺术生涯屡创辉煌,堪称传奇。他,虽已辞世多年,但留下的大量佳作,至今仍常演常新。

他,就是著名导演余笑予先生。

近日,在余笑予先生辞世15周年、诞辰90周年之际,相关单位和文艺界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追忆他的艺术生涯,畅谈其艺术传承,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与敬意。

余笑予(1935年~2010年),生于湖北汉阳楚剧世家,3岁登台,7岁走红,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1956年他改学导演,开启了在戏剧导演领域波澜壮阔的艺术征程。

在导演生涯中,余笑予曾执导过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豫剧、桂剧、沪剧等20多个剧种的新戏,跨越剧种界限,博采众长。其导演作品曾两次获“文华奖”大奖,多次获全国和省内外省级奖。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独具匠心,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为中国戏剧界贡献了众多经典之作,因而被誉为梨园“金手指”“神奇之手”、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2008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9月26日至28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戏曲导演学会、湖北省文化活动策划中心承办,省京剧院协办的“缅怀与传承——余笑予导演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的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及湖北省内戏曲界代表百余人齐聚江城,共同缅怀余笑予先生,深入探讨其艺术精神对当代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深远影响。

9月27日晚,纪念余笑予导演诞辰90周年专场演出——余笑予代表作之一、湖北省京剧院复排版京剧《膏药章》在武汉京韵大舞台上演。

9月28日晚,余笑予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楚剧大戏《大别山人》,作为全国22部入选精品剧目之一,进京参加全国抗战题材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时间,是文艺作品最好的“检验官”。接连两天,两部作品分别在武汉和北京上演,各显魅力,恰是对余笑予诞辰90周年的最好献礼。

“余导在天有灵,一定也会感到欣慰和高兴。”在北京演完《大别山人》的楚剧名家詹春尧激动地表示。

连日来,很多熟悉他的文艺界人士,也纷纷撰文或发朋友圈,追忆缅怀这位杰出的戏剧导演。

“他是一位为戏而生、为戏而活、为戏而死,因艺而思、因艺而梦、因艺而痴的怪才艺术大师。”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章华荣回忆余笑予当年为湖北“黄梅戏回娘家”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念不已。

“余先生是我的恩师,更是我戏曲路上的指路人。”黄梅戏名家、省文联主席杨俊说。她永远忘不了自己30多年前首次见到余先生的情景。那天她因心情紧张,不小心将一碗稀饭洒到先生身上,他不但没有半点责备,还笑盈盈拍了拍杨俊的肩膀说:“杨俊啊,看来你做事都带着响呀,有股子冲劲儿。”就这么一句话,像阵暖风吹散了她所有的慌乱。“他用一句玩笑,护住了当年我想把戏学好的那颗心。”杨俊说。

在楚剧名家彭青莲的心中,余笑予则是她永远的恩师,是一个时代里中国戏曲的神话,一位把戏曲人才托举到巅峰的巨人。“很幸运能在恩师的眷顾下排了好几台戏,深远地影响了我的艺术人生。”彭青莲说。

著名编剧习志淦,是由余笑予一步步指引着走上戏曲编导之路的,二人相知相从半世纪,情谊深厚,他说自己是余导“永远的学生”。“他常教我:真正的戏剧思维,须臾离不开舞台这方天地,更不可背对观众席上的万千目光。他的舞台形象思维,是以观众之心为心,将冷冰冰的文本煅烧成舞台上灼热的生命图景……”习志淦撰文回忆。

“余笑予导戏始终主张‘大写意、小写实’,他以开阔的视野,融汇当代审美,自信地游走在虚虚实实、虚实互补的戏曲舞台空间,推进了现代戏曲的审美表达。”与余笑予合作30余年的舞美专家田少鹏说。

“缅怀余笑予先生,就是要传承他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学习他扎根传统、勇于突破的创作理念,共同推动中国戏曲导演学派的构建与戏曲事业的繁荣。”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郭宇在纪念活动中如是说。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余笑予先生的艺术实践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湖北将以纪念余笑予先生诞辰90周年活动为契机,凝聚力量,将前辈开创的事业推向新高度。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