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拍照出片 社交畅聊 历史可触 好情绪:非标商业项目的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07:19 来源: 湖北日报

10月8日,游客在武汉延庆里游玩。延庆里是修建于1933年的老里分,改造后吸引多家非标准化商业店铺入驻,重焕生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赵晏永

在咸安坊,石库门红墙与现代橱窗相映成趣,本地相声表演在老洋房里开演,“武汉墙”前拍照打卡的游客不断;在延庆里,成群结队的游客或漫步各具特色的小店,或驻足艺术装置前与好友畅聊。

国庆、中秋假期,一个个依托社区、集市、公园乃至古建筑而生的非标商业项目变身热门打卡地,一系列新场景焕新游客和市民体验,点燃湖北假日消费市场。

“松弛感”带来日均10万+客流

“跟闺蜜来拍拍照,喝杯咖啡好悠闲”“随便哪个角落都好好拍,松弛感狠狠拿捏”……

在小红书上,话题#咸安坊阅读量超2500万、互动量超11万,网友们纷纷晒出购物收获及打卡照片,“松弛感”“个性”等是关键词。

“新的商业形态更好逛,感觉更新鲜。”江西游客叶女士和闺蜜在武汉咸安坊逛了一天,累了就在巷子里坐着聊聊天,对她们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公共社区空间,在购物的同时还能融入当地生活。“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不少店铺内日常客源满座。”武汉华发商业总经理郭洪林介绍,集购物、文艺、社交于一体的咸安坊颇得消费者青睐。

漫步在灰瓦红墙间,餐饮、服装、饰品、娱乐等各类店铺充满设计感,市民游客在喝咖啡、逛展中触摸城市记忆。近在咫尺的历史与人文气息,是在传统购物中心难以体验到的。

这些新场景来自非标商业项目,它们打破了传统商场的标准化模式,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和场景化体验,通过重构空间、业态与运营逻辑,满足消费者对情感价值、文化共鸣和多元体验的需求,成为商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好吃、好逛、好玩,能拍照出片、能带娃、能遛狗,在简单的“买买买”之外,消费者更看重情绪价值的满足。消费不再是唯一目的,体验、社交、自我表达构成了新的价值链条。与咸安坊类似的“潮流据点+社交空间+生活方式”的复合体,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宠。

在襄阳,老旧印刷厂化身六〇三文创园,假期消费者在人形机器人的带领下探访咖啡店、非遗工坊、美术馆等业态;在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里,百年老建筑间,音乐live秀和精酿啤酒为年轻人的社交助兴,假期前7天共吸引超20万人次客流。

美团数据显示,带地域文化标签的商业体,复购率比普通商场高38%。

独特小店打造逛街新鲜感

10月1日至8日,延庆里联合杭州创意机构eEELAb,邀请全国各地的设计好友,共同打造一场为期8天的不间断创意体验分享活动。

打开社交媒体,这些非标商业项目讨论活跃,层出不穷的市集、活动、展览牢牢占据话题和流量。

“8000平方米的体量不算大,但假期日均客流过万。”延庆里相关负责人介绍,延庆里留下窗户供人拍照打卡,设置了小型分享会的场所,将公共空间尽可能留给消费者。这里还将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艺术展览。

走进一个个非标商业项目,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独特的空间场景,入驻的个性化品牌也在塑造着这些商业空间的独特气质,与品牌主理人拥有“同好”和相近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被吸引而来,聚集于此。

延庆里吸引了来自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地的品牌入驻,其中首店占比75%。不难发现,其中鲜有连锁品牌,这在传统的商业综合体中并不多见,美学、独特是其鲜明特点。

年轻人越来越偏好拥有新消费气质的内容,注重品牌背后的故事、新意和情绪价值。

在新造、pufffrog等主理人小店里,常能看到顾客和店员或主理人热络地交流创作理念、文化寓意后下单。

“非标商业里的店铺更有意思。”大学生李婉怡在手作饰品店流连忘返,她喜欢和创作者聊天,探索商品的独特价值。“可能不记得在这里买了什么,但会记得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