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邹贵昌在保康五道峡景区表演 通讯员供图
邹贵昌排练皮影戏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尚进 杨邹
“荆山寻玉数十载,慧眼识宝志未改。”10月6日,湖北保康县五道峡景区内掌声不断。由该县店垭畅想艺术团团长邹贵昌最新创作的独臂皮影戏——《卞和献玉》,在“十一”长假期间,精彩呈现给各地游客,让卞和献玉的千古传奇,在光影交错间重现光彩。
从十几岁跟着父亲走村入户,四处表演,到如今58岁,依然活跃在艺术表演的第一线,40多年来,邹贵昌坚守民间文化的初心,始终炽热。
自2010年起,他更是不惜自掏腰包,四处奔走,悉心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瑰宝。他组建民间艺术团,成立民俗文化工作室,开办独臂皮影培训班,策划民俗展演,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承和发扬地方非遗民俗文化,成为乡村文化最坚定的守望者。
三年奔走六县,找寻皮影“根脉”
走进店垭镇民俗文化工作室,60余个形态各异的皮影,在一方幕布背后,呈现出万千风姿。仔细一看,每个皮影,竟只有一只手臂。“这是保康地区特有的非遗文化——独臂皮影。”邹贵昌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说,“保康独臂皮影是目前极为少见的一种皮影,具有独臂、单眼、侧身、敷彩简略等主要特征。”
为何要学独臂皮影?十多年来还倾尽心力传承?邹贵昌谈起了往事。
“我祖上好几代都是民间艺人,常年跟着艺术班子在乡村演出。”邹贵昌说,他从小看着父辈们唱戏,在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山歌、唢呐等技艺。11岁开始,邹贵昌就能跟着爸爸上台表演,并且越演越爱。
2008年,宜昌一户人家为80岁的老人过寿。因老人爱看皮影戏,那家人便声称,演两天皮影戏,出价1万元。“那时候可是天价!但身边却没有一人会唱皮影戏,那户人家找遍了方圆百里,最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演艺班子。”这件事情给邹贵昌的触动很大:“很多传统文化,还是有人喜欢,而且还可能有很高的价值。”
到了2009年,湖北省文化厅某领导到保康调研,寻找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拟开展非遗项目申报认定工作。厅领导在荆楚山脉寻找一种名为“五升子”的唱腔,至今也未找到。“这种遗憾让我深有同感!”邹贵昌萌生了挖掘、保护、传承皮影戏的想法。
自2010年开始,邹贵昌拿出日常积蓄,开始寻访周边的皮影艺人,对保康独臂皮影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我们首先要对皮影的诞生进行溯源,然后就是定唱腔,定人物形象,搜集剧本等等。”为了厘清保康独臂皮影的发展脉络,邹贵昌历时三年,走访了六个县十多个村,最终只往上找到了六代。
2015年,邹贵昌对保康独臂皮影的传统剧目、唱腔、人物形象等有了一定掌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保康独臂皮影发扬光大,必须有更多人来学!”邹贵昌在寻访中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那时,保康独臂皮影第四代传承人张兆斌已经去世,他的儿子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很多唱腔再不传下来,这门非遗就后继无人了!”
于是,自2015年开始,邹贵昌在当地文化站的支持下,在店垭镇开办民俗文化培训班,他把张兆斌的儿子张国泽,以及周边其他皮影老艺人请来,邀请村民免费来学习,并对坚持10天以上的学员给予奖励。经过连续4年,每年1-3个月的培训,目前,店垭镇终于有了一个6人的皮影戏班。
给村民发工资,让民俗能传承
除了独臂皮影,颇具保康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甚多,采莲船、赶竹马、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都让邹贵昌痴迷。2003年,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宝贵的民间文艺得以活态传承,邹贵昌自发成立了店垭畅想艺术团,常年开展非遗文化、乡村村晚、送戏下乡、民俗展演等群众文化公益性演出活动,至今演出已超千场。
“每场演出,都得给演员付费,但公益性演出,一般没什么经费,都靠邹团长自掏腰包,最难的时候,他一年倒贴了8万多元。”邹贵昌的妻子张德香无奈地说:“可他就是热爱民俗,想把民俗文化传承好,没得办法啊!”
张德香和邹贵昌同龄,自小相识。1990年两人结婚时,张德香在店垭镇经营一家饭店,生意颇为兴隆。“他四处表演,看似风光,其实不易,尤其是组建畅想艺术团后,经济压力很大!”张德香回忆说,两人经常劝对方放弃事业。“最终还是我妥协了!”张德香笑着说,看到他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非常心疼。“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2008年,我关了饭店,来团里帮他打理事务。”
民间组织,最难的是管理,经常会遇到演出缺人的情况。“公益演出才几个钱?我采茶一天能赚好几百块呢!”张德香说,刚开始,村民们对民俗文化并不看好,也不愿意参与。后来,邹贵昌一咬牙,决定给他们发工资。“水平不错的团员,每年保底工资4万元,演得多,根据工作量,上不封顶。”
就这样,邹贵昌一年支出工资超过30万元,硬是靠真金白银稳住了艺术团的队伍,也守住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根脉。他还个人出资出力,不定期举办独臂皮影、沮水呜音、地方花鼓、民间乐器、地方山歌等民俗文化培训,培训人员超5000人次,挖掘整理地方山歌、薅草锣鼓、独臂皮影、地方花鼓、民间唢呐等珍贵文化遗产,让散落乡野的明珠重放光彩。
要当一束光
照亮乡村文化路
“如今形势好,处处换新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多骄傲……”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和欢快的唱腔,邹贵昌创作的皮影戏《二十大精神放光芒》热烈上演。
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激情念唱,邹贵昌在幕布后忙得不亦乐乎。幕布前,观众们全然沉浸,随着剧情或惊呼或叹息,或鼓掌或大笑。“我们的作品,老百姓喜欢!”邹贵昌说,群众的热爱,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勇气。这些年,由他创作的小品《婆婆也是妈》、民俗表演《耕牛闹春》、民俗节目《赶竹马》、特色节目《幺舅母谝店垭》屡屡获奖。
2019年,在文化部门的帮扶支持下,邹贵昌自筹20余万元在店垭镇格栏坪村筹办民俗文化工作室。如今,民俗文化工作室已发展为集培训、展示、表演、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致力传承发展当地传统民俗文化。
“一只胳膊、一只眼睛,侧面人物,叫独臂皮影……”近年来,邹贵昌多次走进校园、乡村,向人民群众介绍皮影戏的特点、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示独臂皮影的独特魅力。
“我要让皮影戏走进乡村、社区、景区、广场、福利院等地,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推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邹贵昌说。
“我们不坚持,这些民俗文化就会失传了,所以我们得坚持下去,多出去表演,让更多人关注!”邹贵昌的搭档秦大洲说,他跟着邹贵昌四处表演十几年了,邹团长的这份坚持让他十分敬佩。
指尖舞动光影,唱腔饱含深情。舞台上的邹贵昌神采奕奕,他将数十年的坚守与热爱,演绎成一段段动人的传奇。“这些年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不后悔!”邹贵昌说,“我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我就是一束微光,扎根本土,守护乡音,只求为非遗的传承多添一份力。”
“热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责任。”妻子张德香说,这么多年,丈夫邹贵昌始终带着团队努力前行,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喜欢民俗文化,把这些调子、手艺都留下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