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东湖快语|攀登科学高峰,紧迫感和松弛感不矛盾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20:56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当地时间10月6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布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后,却无法联系上获奖者之一:美国科学家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据报道,失联的拉姆斯德尔当时正与妻子在靠近黄石国家公园的一个山中露营,进行着“远离尘嚣”的徒步旅行。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需要做上千次实验,居里夫人牺牲健康在旧棚子里夜以继日工作,这些课本里的励志故事形成了不少人对科学家的初印象——他们吃的是平常人吃不了的苦,需要忍受长期的孤独和枯燥。勤奋、刻苦是一个科学家之所以功成名就的必备品质,但除了这些以外,攀登科学高峰,可以多一些“松弛感”。

搞科研,有坐“冷板凳”之喻,这说的是沉潜专注。但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人,很多时候,因为主客观原因,旁观者的视野总是被他们的伟大创造所吸引,其生活、工作的全貌,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钱学森也爱好音乐和摄影,这样的故事,当被视作“边角料”时,一些人可能还会偏执地觉得,科学家们业余生活的闲趣,是在浪费时间。

亲近自然、自由放松的状态,往往是灵感的土壤,能滋养人的想象力,沉淀一个科学家的德性和心性。世界上有名的创新基地,例如日内瓦湖湖区、华盛顿湖湖区、松山湖湖区、环太湖湖区、西湖湖区还有武汉的东湖科创带,无一不是把自然风光与科技产业相融合,为科研人员提供可以闲聊散步、探索自然的舒适环境。创新活动不仅仅只能在实验室、办公室里进行,也可以在野外、在湖光山色中进行。

伟大的发现往往迸发于不经意的时刻,是天马行空的,是不受拘束的。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拉姆斯德尔,研究的是人类健康的“大问题”。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同样可以帮助他思考这些问题,回到人的本源,回到文明的起点。这并不割裂,而是科学家本就可以在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中汲取到很多智慧和灵感。

这种“松弛感”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并不矛盾,是不必总是为了一个结果而焦虑不安。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科学巨人,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不会被一个未知的结果完全捆住自己。另一方面,他们都怀着崇高的科学理想,有超越功利的平常心,能够尽情享受科研探索的乐趣。

这样的“松弛感”并不能只靠科学家自己养成,还需要体制机制的“松绑”。给科学家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报项目、发论文、评职称、争资源的束缚,让他们可以不为生计所愁、不为虚名所困,心无旁骛、潜心科研。

目前,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已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这意味着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水平。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保持平常心,守住科研的净土,才能培育起一片创新的生态,新发现、新发明才会源源不断涌现。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实现临界突破的关键期,放下对帽子、头衔、奖项的执念,坚守科学精神,把握创新规律,爱护科研人才,更多的美好就可能如期而至。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