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文峰)“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有一所大学,它在校歌里直抒胸臆,把学校前程和人民期待深度绑定;有一所大学,它开创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为国家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超过30万。它,就是坐落于江苏的河海大学。从水灾害防御到水资源利用与工程安全,从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到精细爆破,从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到水工综合实验研究……这所高校拥有我国水利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全链条科研平台。
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活动在河海大学开讲。今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这所因水而生、缘水而兴的百年学府,铸就了中国水利教育的雄伟丰碑,也孕育了一代代水利人“治水兴邦”的初心使命。110年里,河海大学的诸多青春故事正是中国青年科研报国的生动缩影。
在河海大学海洋学院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洋观测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当时的科研数据。“那时,我们就像‘盲人摸象’,由于缺乏实时观测数据,难以构建准确的三维海洋环境场,我们也就无法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国家的海洋地貌和海洋环境。”回忆过往,河海大学专项团队负责人齐义泉教授感慨道。他说,“从无到有,再难也要做,因为国家需要,比一切都重要。”
在不懈地科研攻关下,如今,由河海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搭载阵列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的AUV(自主水下机器人)能以毫米级分辨率扫描海底复杂的地貌。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实时传回的数据,清晰重构出海底三维模型。“运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以往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海域环境评估,现在只需数小时。”80后的程旭华教授介绍说,通过融合多源卫星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实现了从海洋大尺度、中尺度到亚中尺度的全方位动态保障,这项技术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预计未来5年,我国深海水下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别。新技术的研发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础。”齐义泉教授透露。
水利科研关系国计民生。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频繁的国家,洪涝损失常年位居各类自然灾害首位。如何科学应对?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水工程调度团队给出了答案。他们深耕水工程防汛联合调度技术数十年,用科技为江河安澜装上“智慧指挥官”,成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团队研发的智能在线搭建平台,让调度模型搭建像拼“数字乐高”。河海大学90后青年教授朱非林介绍说,“依托平台,拖动鼠标,全国任意流域的水工程群调度模型就能从过去的'几天建成'压缩到现在的'几十分钟完成',并一键生成调度系统,这样可以大幅提升防汛会商响应速度。”
清晨的河海大学校园
曾几何时,我国工程师在设计白鹤滩、溪洛渡这类世界级超级水电站时,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境:所使用的核心分析软件(CAE软件)几乎全是国外产品。这就好比一位顶尖的中国厨师,手握中国的食材,却必须用一把按照西餐习惯打造的刀来雕刻中华美食。面对这一“卡脖子”的瓶颈,河海大学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高性能计算仿真实验平台的科研人员们日夜不停地构建着核心算法,进行着数以万次的模拟计算。最终,他们成功将数百项软件著作权像拼图一样集成起来,打造出了名为Autobank系列专业软件。
如今,这套“中国大脑”已被全国近500家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校采用,完成了超过1100个重大水利土木工程的设计校核与安全评价。它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是将设计效率和精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为国家节约了巨额的工程建设投资和软件采购费用。“它意味着我们将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数据安全,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80后河海大学副教授朱飞鹏介绍说。
在河海大学,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科研团队深耕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超1/10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超百亿元;研发微波降雨监测技术,为大江大河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攻克泵站运行技术瓶颈,助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现“水往高处流”……很多青年才俊将所学所想化为守护江河安澜和水资源利用的实际行动,他们用实干奋斗造福社会,推动国家发展,书写着最美的青春华章。
【记者手记】
采访资深教授和青年人才,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需求就是他们锚定科研方向的第一选择。这背后,是敏锐的问题意识。而支撑他们不断前进的,是格局、情怀、传承、齐心报国的志向以及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个国家的底气离不开自主创新。这种底气折射了一代代、千千万万爱国青年的志气、锐气、勇气和朝气。不只河海大学,在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征途中,有太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励志故事。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所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高校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地方,也是培养“大写的中国人”的地方。当我们的科学家用世界首创来定义中国智造;当我们的青年才俊组团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就更加体悟到“青年强则国强”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今天,大量青年才俊为国创造,他们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爱国主义的人文精神。他们的底气,就是国家的底气。
见贤思齐,当代青年的成才路径有很多。国家社会需要的、自己感兴趣的、自己经过不断努力能干好的,是三个共性的思考维度。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不会被祖国忘记,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报国志向正在代代传承,他们的科研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会不断被人民念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经成为“后浪们”思辨“青春何为”的具体案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