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小宓
从“候鸟导游”到“专家型从业者”,从“大巴车打卡观光”到“个性化故事定制”,从“冬季寂寥村落”到“全季旅游热土”,新疆旅游的飞速发展,从3位新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轨迹和亲历的变化中就可以感受到。
他们的经历,折射出新疆旅游季从曾经的“半年红火”到“四季常青”,记录了游客需求从“看风景”到“探文化”的升级,见证了旅游富民惠民,带动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生活新图景,见证着文化旅游业成为幸福产业。
“强化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文旅产业发展作出了最新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态日渐丰富,不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满足游客旅游新体验新感受。
如今,新疆旅游风景中满是故事,体验有了温度,更让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位参与者。
从“候鸟”到“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旅游人倍感振奋,也让我们更有信心迎接和共创新疆文旅更美好的未来。”44岁的英文高级导游秦琦说。他至今仍记得2008年进入旅游行业、从事地接导游时的情景。“那时候,过了‘十一’新疆就没什么游客了。疆内导游是‘候鸟导游’——每年5月到10月在疆内带团,之后有些人会担任出国领队,有些则去国内其他城市带团或者充电学习。”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态丰富,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在冬季敞开大门迎接疆内外游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州均打出“全时旅游”的概念,旅游旺季不断延长,全年都有来疆旅游团。
这几天,秦琦刚接到10月下旬的南疆团订单,“秋季的南疆进入又一个旺季,温度适中,阳光正好,胡杨也在最佳观赏期。”
在秦琦带团过程中,新疆旅游线路越来越丰富、国家5A级景区数量越来越多,沿线“小而美”的景区景点也日渐增多。
景区内的游玩项目也日渐丰富。天池是秦琦带团常去的景点之一,自然景观之美常让他带的游客感叹:“这个景色,眼睛都不够看了。”以前游玩方式主要以看湖拍照、坐船为主。现在,在景区可以乘马牙山索道换个角度看天池,也能去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品尝美食、赏民俗、看歌舞表演,或者在木栈道徒步慢行。“赏景体验的方式和内容越来越多,半天都玩不过来。”秦琦说。
带团时,秦琦介绍十二木卡姆、音乐“活化石”苏尔、汗血宝马等内容时,游客们都非常感兴趣。“以前并不是随时能看到,要到特定的节假日或举办大型活动时才有。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州推出了常态化的马术、刁羊、歌舞表演,游客很方便就能现场观看、亲身体验。”秦琦说。
“游客的需求也在变。”这几天,秦琦通过视频,和即将来新疆旅游的上海游客沟通行程,对方提出请他推介几本关于新疆的书。秦琦立刻拿出十几本自己觉得好的书,摆了一桌子给游客介绍。
以前秦琦遇到过游客让他推荐好吃的、好玩的,在哪儿买特产好,这是第一次有游客让他推荐书。“现在导游的讲解也不能只停留在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不能简单地背导游词,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地理、历史、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秦琦说。
2021年,秦琦考上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身边的同行也纷纷学习地理、动植物、历史、歌舞等方面知识,朝着“专家型导游”的方向努力,为游客提供更专业的旅游服务。
定制有故事的旅行
为上海情侣准备浪漫求婚惊喜,为四川的历史爱好者定制“历史寻踪”之旅,为北京来的一家四口设计亲子研学产品……新疆小羊军团探险旅游俱乐部旅游定制师张倩,正在为游客量身定制金秋新疆深度旅行方案。在她看来,定制旅行不仅能带人去风景里,更能为游客打造有故事的旅行,留下专属旅游记忆。
同是金秋阿勒泰之旅,线路相近但玩法各不相同。同样是禾木白桦林中,面对情侣游客,新疆小羊军团会安排摄影师在远处保障安全并用长焦镜头记录,由领队带两人“无意”徒步到预定地点,提前用石头摆成的巨大“心”形,里面是姓名的缩写。对于喜爱历史的游客,会带着他们参观“百年老屋”,了解禾木村地理全景、旧貌新颜,了解毛皮滑雪板制作方法。对家庭游的客群,则会由领队带着孩子在白桦林里捡拾落叶等,做成摆件带回去。
张倩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2009年加入旅游行业以来,围绕着传统大巴车观光游、AA户外徒步特种旅游、定制小包团等旅游方式,她先后担任过导游、户外领队、计调,从2020年开始私人定制线路设计,为游客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定制游第一步,张倩不是给游客设计线路,而是先让游客做一份“问卷”——通过沟通了解游客的旅行初衷、兴趣爱好、饮食习惯、对旅行明确或模糊的期待,用自己的旅游经验帮游客找到旅游需求。“这种‘指南针里没有的知识’和‘地图上找不到的体验’,是AI和攻略无法替代的,也是我们能为客人提供的最大价值。”张倩说。
去年在定制伊犁草原行程时,张倩根据游客提供的零星信息,多方打听,为一位儿时在新源县生活过的游客精准找到了那些已半废弃的旧址,还找到了一位该游客父亲战友的孩子,让旅行超越了观光之旅的意义。
张倩说:“新疆值得游客深度游,值得多次反复来。”她会推荐游客去当地牧民家品尝酸奶、去农民家购买特产,和农牧民合影,并且建议大家故地重游时带着照片当礼物再去做客。她希望游客离开新疆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关于风景的照片、视频,还有故事、感动和新的朋友。
家门口享受旅游红利
每天7时,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马队队长叶尔肯·沙衣普拉和同伴们就准时出现在马队前,迎接预约骑马看日出的游客。
59岁的叶尔肯从小在禾木村长大,见证了禾木的旅游发展。
以前叶尔肯也和父辈一样,养牛牧马,每年秋天卖小牛犊、小马驹来挣钱。从上世纪90年代,村里迎来热爱摄影的游客,2000年之后陆续来了徒步、包车观光游客。
叶尔肯司空见惯的景色,游客们看不够、拍不够,挤牛奶、做土肥皂这些日常活儿,游客也会好奇地问这问那。那时候叶尔肯不知道什么是旅游,看着游客也觉得很新奇。
2008年,村里成立了马队,叶尔肯第一时间带着家里的马加入马队,并当了开票员,2014年起担任马队队长至今。马队从最初的15人、30匹马增加到现在的300人、600匹马。
马队成员都是禾木村村民,现设5条线路,最近的往返4公里,最远的往返12公里,还可以根据需求来定制骑行路线。价格也根据时间和距离长短不等,更加透明化、标准化。
9月以来,马队每天能接待600名左右的游客。今年最高纪录是日接待量1500人,去年最高纪录是日接待量2000人左右。
2010年开始,叶尔肯和妻子将自家房屋租给游客。2015年,专业人员租下他家7间房开起民宿,生意非常好,每年6月至10月中旬基本都是满房。“现在冬天热热闹闹的,来滑雪的,来拍雪景的,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大家唱歌跳舞,过节一样。”叶尔肯说。
随着禾木旅游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现在禾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旅游业中。有人担任马队队员、有人用自家房屋经营民宿、有人售卖特产。
叶尔肯的小儿子加那提·叶尔肯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村里工作,村里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年轻人还踊跃尝试新职业:民宿管家、滑雪教练、旅拍店工作人员、咖啡师、甜品制作师……乡村旅游新职人队伍不断壮大。
叶尔肯记得他年轻时冬季交通不便,秋天就要囤过冬的面粉、白菜、土豆,那时冬天从布尔津县到禾木村要用马拉雪橇,花3天左右的时间,“现在冬季再大的雪也不怕,同样的路程只要三四个小时就行。想去哪儿,想买什么方便得很。”
“旅游对我们生活改变太大了。”叶尔肯说,以前的收入主要就是秋天卖牛犊马驹,现在民宿年收入有20万元、马队年收入有6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除了收入增加,生活方式和思维也在变化,他去过黑龙江考察学习冰雪游,和家人一起去北京等城市旅游。
“大家在家门口就挣了钱,那么多游客说喜欢这里,羡慕我们生活在这里,我太高兴了。旅游也让我交到了全国各地的朋友,我请他们到家里做客,他们也邀请我去他们那儿玩。”叶尔肯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