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艺术园因“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引发争议。
最初,工作人员以“作品源于童真想象,不适是理解差异”作出回应;最终,艺术园发布致歉声明,并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
这起风波的实质,是带有明显个人特点的艺术创作进入公共空间,遭遇到了不同的评价。它的发生原理是这样的:创作者进行艺术表达,作品进入艺术园,与庞大人群的感受建立连接,纯艺术认知让位于直观感受,分歧乃至冲撞由此产生。
在公开的各类信息里,能找到关于乔小刀的许多介绍。初中辍学、20岁北漂,搬过砖,基本功是垒面墙、盖房子,没学过音乐,却凭借自己的“野路子”,带着侄女组成乐队“大乔小乔”,喜欢用“破铜烂铁”做成各式雕塑,受到一些用户的青睐。
“荒野之国”艺术园2021年开园,“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今年9月才出现。2023年,乔小刀将雪山下的“荒野之国”落地到了成都麓湖。2025年4月,“荒野之国”全国巡展首站亮相重庆,随后转场长春、武汉等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前往打卡,收到了很多赞誉。
现在,有的人站在艺术的高度,批评表达反感的人“艺术审美不行”,甚至还举出此前“鲁迅夹烟被投诉”的例子,上纲上线到一些国人心理“脆弱”、惯于“找歪”;一些参与表达反感的人,不了解甚至也不想去了解这个艺术园的生命历程,无意识或选择性忽视了这个艺术园的整体面貌。这两种反应,都带有一定的怒气值。
有必要指出,任何艺术创作和呈现,都有私域和公域之分,有小众和大众之别。“荒野之国”艺术园不是高阶的艺术鉴赏小天地,不是陈列在某个馆里,供人静静观瞻的纯艺术品。这个艺术园具有景区性质,它收门票,算收入,算接待游客量,带有明确的消费特征和商业属性。艺术表达是自由的,但没有绝对的自由,创作者的作品一旦进入大的公共空间,它就要接受普罗大众门槛降低的、非专业的目光审视。人们不需要调取艺术史、装置艺术史等知识储备,只需要用常识来判断,用第一眼感觉来评价。很显然,在很多人眼里,“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给人不适感,尤其是有家长身份的人。
很多事情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反感,恨不得毁了所有;也不能顶着“艺术”的名头,好像非艺术人士就无从置喙,你置喙,艺术就要攻之。创造者和亲朋好友、业内人士欣赏,艺术理念的表达展现个性化、超脱性,没问题。但把作品摆到园区里,与庞大数量的人群亲近,公共性除了包容,还会来约束你。
艺术要让别人走进“新”里,就得走进别人的心里。一个孤芳自赏的问题和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面对的检验和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讨论也好,批评也罢,是一拍两散、形同陌路,还是有个共识、再往前走?后者好过也重于前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