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他身上焕发着热血、诗意与严谨相交织的人格魅力 ——30年前跟拍杨振宁先生追忆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18:35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10月18日上午,看到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新闻,震惊与悲痛的同时,打开相册翻看旧照,我不禁想起30年前随行拍摄采访先生访问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片段。

(图为杨振宁先生在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等的陪同下参观该校逸夫图书馆)

1995年,我在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就读研二。6月初,我刚刚结束在湖北电视台专题部3个月的实习,开始准备研三毕业论文的选题。6月8日晚,我在家中接到新闻系学长,也是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湖北电视台专题部编导冷智宏的电话。她告诉我,杨振宁先生9日、10日将访问华中理工大学,原定的摄像记者因故突然去不了,考虑到我熟悉校内情况,要我做好准备作为摄像参与这两天的采访。

(图为杨振宁先生在华中理工大学南一楼会议室与校领导交流座谈,左一摄像为本文作者)

接到任务,我又激动又发愁。作为在读研究生,我万万没想到能有机会近距离采访杨振宁先生这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师,但同时也忐忑不安:此前的实习,虽然也学到一些摄像技能并参与过实拍,但从未在一项任务中全程独立拍摄。

就这样,6月9日上午,我怀着紧张的心情,在华中理工大学主楼南一楼门前广场与冷智宏老师汇合,从采访车司机手中接过了摄像器材,跟随杨振宁先生一行走进南一楼、逸夫图书馆、露天电影场、招待所8号楼报告厅,开始了为期两天的随行拍摄。

现在回想起来,只记得当时我扛着沉重的摄像机浑身是汗一路小跑、忽前忽后,注意力集中在捕捉各种画面,加之时间过去了30年,许多情节已经模糊不清。尽管如此,这两天的经历,仍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图为杨振宁先生在学校全景沙盘前听取校党委副书记冯向东介绍情况)

一是杨振宁先生深厚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紧密的结合。无论是在南一楼参观各种实验室、与杨叔子校长等校领导座谈,还是在露天电影场和报告厅面对大学生和中学生,他都谈到了人类科技和物理学科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谈到了对华中理工大学这所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大学所取得成就的赞叹,谈到了自己年少时在抗战中颠沛流离的经历,谈到了自己求学和科研生涯对祖国强大的热盼,更谈到了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不断强大、科技水平不断赶超的欣喜,令人深深体会到他身上焕发着热血、诗意与严谨相交织的人格魅力。

(图为杨振宁先生与校领导在逸夫图书馆前合影)

二是对祖国强大、科技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视,以及对青少年学子的关怀。香港邵逸夫先生捐建的逸夫图书馆,是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最现代化的建筑。在校领导的陪同下,杨振宁先生一行参观了该馆,并在大厅学校全貌沙盘前驻足,听取学校发展的介绍。之后,先生信步走进一间大自习室。自习室里当时坐满了学生,面对先生和校领导等多人的突然出现,多数同学略表吃惊后又各自埋头看书或写作业——对此,先生向杨叔子校长大加称道。实际上,杨振宁先生这次访问华中理工大学,幕后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应香港亿利达集团董事长刘永龄先生之邀,为刘先生创设的首届“湖北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在我参与的采访行程中,唯出席这个颁奖仪式和在露天电影场与大学生见面,杨振宁先生是携夫人杜致礼女士一起参加的,这足以说明先生对后学成长的重视。6月10日上午,在华中理工大学招待所8号楼学术报告厅首届“湖北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现场,杨振宁先生见到前来领奖的大学生和中学生,又听说观众席中还有来自华中理工大学附中的一群中学生,显得非常高兴。

(图为杨振宁先生在逸夫图书馆自习室)

这几天,在全球华人如潮的追思中,一位华中理工大学动力系校友回忆,30年前6月9日的那个晚上,他就在华中理工大学可容纳万人的露天电影场,和万千学子一起,听到先生激动地说:“再过30年,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30年后,包括华科大(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中国大学已跻身世界百强大学行列。而中国,更是已经傲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