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通讯员 杜强
10月20日上午10时许,在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各窗口前办事人员来来往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却无人问津。
“这个月还没接到事项。”一楼总咨询台工作人员翻开登记簿说道。
“窗口越冷清,说明群众办不成的事越少。”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宋福平道出了背后的暖意。自2021年襄阳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受理诉求2015件。随着“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常态,“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日渐冷清。
难事一次办
1333个事项“一趟不用跑”
10月初,市民王女士在公积金专区办理租房提取业务,从取号到办结,全程只需身份证和银行卡。
而在两年前,办理同一业务,市民还要到不动产窗口打印无房证明。
转变的契机,源于市民赵女士此前在“办不成事”窗口的一次反映。当时正在“坐窗口”的襄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金德安听到诉求:“办事环节多、耗时长,得来回跑。”
襄阳市公积金中心与不动产登记局迅速协作,将不动产查询功能嵌入公积金自助设备。
“历史遗留问题、系统故障、材料缺失、跨部门协调难、政策执行僵化,是群众办事最常遇到的五大堵点。”该局政务中心管理科科长杨红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办事流程、机制的漏洞和短板。
要想解决疑难杂症,整合资源十分重要。
襄阳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关联事项集成办”窗口,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推行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改革,明确自然人从出生到身故50项高频事项、法人从商事登记到企业注销130项高频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次办好”。
本地的事能办,跨区域也能办。襄阳市本级及各县市区与18个省份的130个城市签订协议,1120项事项实现跨域通办。
如今,“免申即享”“容缺受理”“帮代办”等创新服务已成常态,越来越多事项“最多跑一次”,1333个事项还可以“一趟都不用跑”。
局长坐窗口
闭环机制杜绝“踢皮球”
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有21个市直单位、17个公共服务机构入驻,涉及1838个政务服务事项。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如何办成事?制度保障是高效运转的关键。
窗口设立之初,襄阳便将其纳入四级综合性场所建设重点任务,明确窗口职能、办理流程和时限。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牵头,各派驻部门首席代表组成工作专班,搭建“线上+线下”受理平台。
通过“全链条闭环机制”限制转办次数,窗口执行“首接负责制”,事事有人盯、件件有回音,从根本上杜绝推诿扯皮。
“局长坐窗口、走流程”成为常态。各部门负责人下沉一线,直面办事难点。
走进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难事‘码’上办”二维码随处可见,总咨询台和各业务专区均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100%有回复。
“一窗通办”
办理时间缩短70%
一组数据印证着变化:2021年779件、2022年538件、2023年318件、2024年235件、2025年至目前145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线上线下接到群众的诉求逐年下降。
“窗口变冷清是对服务质效的另一种肯定。”该局审批制度改革科科长李明杰说,多数业务线上办结,掌上办、智能办的通畅,得益于大数据的综合应用。
近几年,襄阳在全省率先实现人社、医保等9个部门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的融合;电子证照248类,归集数据232万条;各地自建政务服务业务系统“应合尽合”。
回顾窗口运行初期,市民反映的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中的疑难杂症最为集中。李明杰介绍,许多问题看似是个案,实则暴露了制度堵点。比如过去不动产登记需要群众在多部门“往返跑”,如今有了大数据支撑,升级为“一窗通办”,办理时间缩短70%。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