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杨卓玉 通讯员 熊夫、胡书骋)“知产”变“资产”,孝南有良方。日前,孝南区发布2025度营商环境优秀案例,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秦尊文对该区《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案例进行了点评,指出孝南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在全省领先,其实践成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孝南模式”。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创新价值的载体、市场竞争的硬核实力,更是能转化为现金流的“无形资产”。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正是打通“知产”向“资产”转化的关键通道——孝南区通过“4222”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500万元专项补偿资金池和财政贴息,把银行对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不敢贷”变成“放心贷”。

孝南区依托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成2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把高校508项沉睡专利、153项地标产品搬到线上“货架”,2025年专利转让交易额同比增长80%。企业按纸卫品、新材料等产业需求“下单”,高校精准研发并布局知识产权,实现“订单式”创新,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同时,成立孝南区知识产权运维中心,以“融站入所”模式建成“1+17+X”平台(即1个区级中心、17个乡镇和多个重点园区工作站),提供知识产权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企业一旦获得融资,即可在本地完成专利质押登记、价值评估、风险补偿和法律救济,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维权周期,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化、数字化跃升,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

孝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孝南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对接知识产权专利可转化成果。
秦尊文评价,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孝南区以知识产权金融为支点,撬动资本、技术与制度的三重变量,把“纸上的专利”变成“生产线上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孝南模式”。其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协同,才能真正实现“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从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秦尊文指出,随着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的不断完善,孝南区要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争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相信孝南区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