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军号已吹响了,战马已奔腾呼叫,不能再写多了……” 志愿军战士绝笔家书四代人珍藏74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5日08:54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通讯员 姚立 实习生 邱瀚锦

“军号已吹响了,战马已奔腾呼叫,不能再写多了……”这是23岁的志愿军战士韩博彬绝笔家书的最后一句话。他写这封家书,虽然已经过去74年,但从他匆匆收笔的潦草字迹里,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前线战事的紧急。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之际,孝感市孝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韩小霞女士,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了一份全家四代人珍藏了74年的绝笔家书。

这封家书的书写者,是她的伯父——抗美援朝烈士韩博彬。1951年3月26日,在随部队入朝前夜,韩博彬在炮声隆隆的鸭绿江畔,写下这封诀别书。

赴朝前路过花园火车站远望家乡

韩博彬生于1928年4月。1949年10月5日,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喜庆氛围中,21岁的韩博彬在湖北省孝昌县应征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侦察连,任侦察员。次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韩博彬奉命北上,准备入朝参战。当年12月,他随部队路过家乡。但他没有回家,只是在站台上望了望家的方向。

在赴朝前写下的绝笔家书中,韩博彬一开头便写道:“祖父大人尊鉴:你老人家现在身体可好吗?亲友们平安吗?孙于去年十二月间路过花园,因我们的时间短任务很仓促紧急,所以当时没有回家看看大人,我想这事大人也一定会原谅我的。”

韩小霞告诉记者,伯父在家书中所说的“花园”,即花园火车站,距离他家仅仅两公里多。由于当时是秘密行军,韩博彬严守军纪,不离部队。有相识的村民看到他下车后,便到家中告知,可惜家人当时都外出做事了。

当晚,韩博彬的父亲回家后得知这个消息,连忙飞奔着前往花园火车站,可此时部队早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站台。“祖父失落地回到家中,懊悔不已,成为终身未能弥补的遗憾。”韩小霞说。

家书里言辞恳切不愿耽误未婚妻

记者看到,这封仅600多字的家书经过70多年岁月洗礼,粗糙的纸张已经泛黄,折叠处已有破损,但信中的绝大部分字迹依然可见,读来令人泪目。

谈及自己与未婚妻的婚姻问题,韩博彬态度鲜明,言辞恳切。他在信中写道:“关于我的婚姻问题,请她家早日另找对象。如果已有了对象那当是很好,没有就请媒客多劝劝她家,以免耽误她的青春。”

据村子里见过韩博彬的老人介绍,韩博彬从小个头就高,不到20岁就长到了1.8米,这在当时算是一等一的大个子了,再加上他读书多有学问,很早就有人到他家提亲。

“奶奶说,大伯这封家书里的未婚妻,是一个远房亲戚的女儿。看了大伯在信中的嘱托,对方表示理解,也非常感动,后来就另择了对象,日子过得很幸福。”韩小霞说,大伯的这一做法为他在十里八乡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人们觉得他不但忠诚于国家,也是一个厚道负责的好人。

令人感动的是,后来得知韩博彬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其未婚妻一家人还曾专程上门看望慰问了韩博彬的父母。

家书上仍能看到泪水浸湿的痕迹

“我们现在虽然候在中国的地界,用望远镜也可看到朝鲜的人民和被美国飞机炸坏了的房屋,看着那种惨状更使人愤恨已极,在(凌晨)一点钟以后,我们即可跨过鸭绿江,也能踏入光荣而伟大的保家卫国的战线,去与朝鲜的人民并肩作战,消灭侵略我们的敌人。”

韩小霞说,每当读到这里,她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大伯对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急切心理。进入朝鲜战场的韩博彬作战勇敢,活跃于侦察一线。因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韩博彬立下三等战功,升任连指导员,并于1953年1月入党。1953年8月,韩博彬在朝鲜元山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由于战斗还在进行,他的遗体被就地掩埋,只有他用过的枕巾、内衣等部分遗物被寄回家乡。

韩博彬在入朝前写下的绝笔家书,被他的祖父和父母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每当想起他,祖父和父母便拿出这封信,一遍又一遍细细翻看。如今,74年过去了,这封泛黄的家书上,仍能看到不慎被泪水浸湿以及反复阅读折叠的痕迹。他的祖父、父母相继去世后,这封珍贵的家书又由其弟弟、侄女代代相传,珍藏至今。

山河无恙,英魂终归。2017年清明之际,孝昌县烈士陵园竣工,陵园中有韩博彬的纪念碑。当天,天空下着小雨,烈士墓四周松柏含翠,庄严肃穆,家族中40余人冒雨前来祭奠,以慰藉烈士英灵。这样的祭奠自此年年举行,如今已历8年,祭奠者除了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们。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