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那拉提河谷,阳光洒在草原上,微风拂过毡房前的彩旗。一位身着哈萨克族服饰、头戴帽檐缀着8只雄鹰刺绣花帽的年轻姑娘正带着微笑准备早餐,迎接当天的第一批游客。
她叫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是土生土长的那拉提女孩,也是一名充满活力的00后“新农人”。

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身着民族服饰采购用于接待游客的早餐。受访者供图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文旅服务一线。凭借优秀的舞蹈才艺,她曾戴着这顶花帽登上央视的宣传片:镜头里,她策马走过草原,帽檐的雄鹰刺绣在风中扬起,让全国观众记住了那拉提的辽阔。
如今身为本地度假农庄服务主管,她总会指着花帽上的雄鹰告诉游客:“这是我们民族的吉祥符号,代表着对草原的守护。”帽檐的彩珠随讲解动作轻晃,每一颗都藏着她想讲给游客听的家乡故事。

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耐心整理可供客人穿戴体验的花帽。受访者供图
晚间,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身着袖口缀着36颗蓝白彩珠的服饰,与农庄同事、住客篝火共舞。火光中,服饰的刺绣纹样格外灵动,游客们跟着她的动作起舞时,总会忍不住摸一摸她花帽上的绒线,听她讲这顶帽子从“节日装饰”到“日常工作伙伴”的变化。

晚间,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与农庄同事、住客篝火共舞。受访者供图
在那拉提的度假农庄,苏比努尔的鹰纹花帽与彩珠服饰早已不是静态的民族符号,而是能“说话”的文化载体。有游客好奇花帽上雄鹰的数量,她会笑着解释:“8只鹰对应草原的8个季节,是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
记者了解到,当下许多文旅项目已推出服饰租赁、传统刺绣体验等服务,游客可亲身穿戴花帽、服饰策马草原,这种“体验式消费”取代了传统的“远距离观赏”,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直接体现。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那拉提,不只是风景,还有我们的生活、文化。”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说。对她而言,返乡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对文旅行业热爱最坚定的回应。
这位“新农人”的选择,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答案。“十四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地方,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一批批年轻人开始“逆流而上”,将目光投向家乡的山川田野。

苏比努尔·阿卜杜麦麦提在那拉提草原策马奔腾。受访者供图
在这一趋势中,一些文旅企业也主动搭建平台,助力青年返乡就业。“我们依托度假农庄,联合地方政府,在人才培训、非遗传承、城乡联动等方面探索新模式,为有志青年提供实践舞台和发展通道。”一位旅行平台“新农人计划”项目负责人介绍,那拉提地区两家农庄近两年已招募近10名优秀大学生返乡工作。
“十四五”以来,我国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已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重要引擎,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贵州“村超”赛场上的万人狂欢,到江南古镇里的“慢旅游”体验;从泉州街头的“簪花围”热潮,到景德镇年轻人亲手拉坯绘青花——文旅产业早已跳出“看风景”的传统模式,转向“品文化”的深度体验。在那拉提,苏比努尔的花帽就是最好的缩影,在文旅融合纵深推进的时代浪潮里,那拉提草原上这顶鹰纹花帽的故事仍在续写。
【相关阅读】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
之一:从代码中看中国创新
之二:便民业态“入圈” 幸福生活“出圈”
之三:车间的“智”变,发展的“质”变
之四:一台相机里的“蓝蓝天日记”
之五:从一度“绿电”看能源变革中的“民生答卷”
之六:科技筑巢 千头牦牛在高原“哞”幸福
之七:一张火车票里的交通强国答卷
之八:从“企业服务包”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之九:乡村振兴路上“鸽”声嘹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