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从窒息滩涂到“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口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13:50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成功“申遗”已过一年多,候鸟家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既是候鸟迁徙路上的“关键驿站”,也有着“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每年,数以百万计候鸟在此歇脚、繁衍、越冬。近年来,当地以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引领,构建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提升。2025年,这里的东方白鹳繁殖233巢、536只,创历年新高;黑嘴鸥年繁殖种群数量稳定在1万余只;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已增至374种。愈发优良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鸟类前来栖息繁衍。

眼下,候鸟迁徙大幕已悄然拉开,群鸟竞舞的景象,成为山东东营一道灵动亮丽的风景线。众多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他们观赏“鸟浪”、辨识鸟种,用镜头记录着湿地的盛景,也用行动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

生态之美绘新卷

群鸟蹁跹入画来

北京观鸟爱好者 段峥:我们在这里拍摄“鸟浪”奇观。东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在此栖息,壮观的场景让我们一众观鸟爱好者为之赞叹。

东营观鸟爱好者 王汝红:我现在位于东八路沿线的一片湿地,经过环境整治提升和湿地修复,这里已经成了鸟类的乐园。我们既能看到波光粼粼、芦苇飘荡的美景,还能够听到鸟鸣,也能观察到很多的水鸟。

东营观鸟爱好者 邢红明:在明潭公园,来观鸟的除了我自己,还有一群可爱的观鸟搭子们。

近年来,观鸟协会充分利用东营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特点,组织公众观鸟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自然、文明观鸟。希望大家观鸟时不打扰,不捕捉,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期待着把爱鸟护鸟的种子埋进公众心里。

小鸟的朋友陆续集结

“鸟类国际机场”再迎迁徙季

随着这些年的治理,让越来越多的候鸟迁徙来到黄河口湿地,让这里变得生机勃勃。在这里,爱鸟护鸟的理念真的是深入人心。名叫“鹳鹳”的玩偶,是当地文旅部门以东营市市鸟东方白鹳为原型而设计的。眼下,东方白鹳与它的同伴们已经陆续抵达了东营的黄河口湿地。今年,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如何?又将上演哪些新鲜故事?

总台记者 苏琪淇:除了以东方白鹳为原型的文创玩偶“鹳鹳”,还有以勺嘴鹬、大天鹅、黑尾鸥、北长尾山雀为原型的“小勺”“小雪”“小鸥”“小北”,这一系列文创统称“小鸟的朋友”。

这一系列文创一经推出便深受鸟类爱好者青睐,它们既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也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与候鸟保护中。

此刻,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已迎来大批候鸟。湿地里密密麻麻的小黑点,正是花脸鸭与雁鸭种群,经粗略统计,数量已接近十几万只。这些候鸟目前正在湿地休憩觅食,每天日出、日落时段,它们会集体振翅起飞,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鸟浪”。

候鸟在天地间舒展羽翼、自由翱翔,不断变换的飞行阵型,构成了一幅幅生态和谐的壮美图景。

解密候鸟迁徙的省力妙招

这壮观的“鸟浪”背后,藏着候鸟迁徙的省力智慧。候鸟迁徙时,队形至关重要,比如大雁常会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它们的队形与省力究竟有何关联?

当大雁排成“人”字队形时,领头大雁振翅时,翅膀后方会形成向上的“尾涡气流”,如同隐形的空中电梯,能稳稳托住身后同伴,极大提升群体飞行效率。

而“一”字形队伍中,后方大雁能躲在前方同伴的“风影”里,显著降低空气阻力。就像坐在摩托车后座时,能明显感觉到迎面风变小,既省力又高效。

疣鼻天鹅家族添新丁

小鸟驿站变家园

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黑嘴鸥和东方白鹳已陆续抵达,勺嘴鹬尚未到来,再过几周,这里会更加热闹。

今年保护区还有一桩喜事,去年首次在此繁殖的疣鼻天鹅夫妇,今年又添了5只“天鹅宝宝”。体型较大的是天鹅夫妇,5只羽毛呈灰白色的便是今年刚出生的宝宝。

以前,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只是疣鼻天鹅迁徙路上的“驿站”。近年来,当地通过生态补水等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让这里成了候鸟理想的家园。这对天鹅夫妇连续两年在此安家,便是对这片湿地最好的认可。

保护区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繁殖233巢,创历年新高;黑嘴鸥繁殖4905巢,数量稳中有增;丹顶鹤也繁殖12巢,使黄河口湿地成为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在此安家,让这片湿地成了生态和谐的鸟类家园。

科技护航候鸟迁徙

黄河三角洲持续生态监测工作

生态治理好了,持续保护监测也非常重要。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用一套日趋完善的智慧保护体系,为往来候鸟打造安全的“歇脚地”。随着秋冬迁徙高峰的到来,这些科技设备持续发挥作用,让黄河口的生态画卷愈发鲜活。

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袤的湿地滩涂上聚集了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月度鸟类调查,他们说,每次观测都会发现新惊喜。

这几只疣鼻天鹅是其种群迁徙的先头部队,后续将有大批天鹅陆续抵达。据了解,保护区每月一次的鸟类调查由多个工作小组同步开展,成员分工明确,通过直接计数法统计观测数据,工作内容涵盖观测、拍摄、卫星定位打点与记录。

与以往不同,今年的鸟类观测和保护工作,除了依靠工作人员的双眼,更有多种科技装备助力。

总台记者 李栋: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修复区。为了更好保护和监测这些候鸟,这里也设立了许多监控系统,比如我身后这个监控系统。

它可以做到360度全天候监测,同时配合上AI数字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和统计相关鸟类的数据。

人工与科技观测相结合,大幅提升了鸟类观测的工作效率。除了监测天空中的飞鸟,科技手段还深入水土之间。记者跟随生态监测人员带齐装备,深入湿地滩涂与潮沟,采集水样、沉积物及动植物样本。此次生态监测的核心任务,就互花米草除治后的生态成效跟踪监测。

为了更好除治互花米草,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监测等方式,结合特殊的斑块颜色、分布形状等特征信息,让互花米草无处遁形。这一举措助力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也让候鸟的栖息环境持续优化。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博士 汪文龙:底栖动物的恢复是食物网的基础,为候鸟提供了更多的食源,说明整个生态环境是在逐步变好的。

随着这里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前难得一见的鸟类也成了常客,它们与日益丰富的湿地生物相伴,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也让这片候鸟家园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飞羽小课堂

候鸟的“生活日记”

环境治理好了,候鸟们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究竟过得怎么样呢?它们吃得满不满意、住得舒不舒适?

先吃蛤蜊再吃蟹,加餐还有小鱼汤,东营黄河口自助餐厅鸟界闻名。那么问题来了,这里的“满汉全席”究竟是怎么做成的?秘诀有三招:

第一招:底栖生物“复活赛”。清退15万亩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5万余亩、海草床1500亩,蛤蜊、沙蚕、豆蟹组团返场,滩涂变成大食堂,挑剔的丹顶鹤在这吃到嘴抽筋。

第二招:人工“空投”“外卖包”,每年5000公斤鱼苗加餐,白琵鹭埋头爽吃,东方白鹳叼起黄河大鲤鱼,鱼到嘴边方恨嘴小。

第三招:建设专属“鸟粮仓”,特意规划5万亩鸟类捕食区,候鸟吃上自助餐,赋诗一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嗝’声一片。”

吃饱了,住的也得讲究,20年前东方白鹳来只能蹭住高压塔,如今直接拎包入住人工打造的“河景大平层”,15米水泥杆,碗形巢基、防坠网、5G监控一应俱全,24小时安保在线,时刻守护“业主”安全。高压塔上那批“老业主”不愿搬迁,干脆给它们升级安全结界:

1.2万套“小红伞”挡住鸟粪,线路穿上“绝缘铠甲”,鸟住得安心,人用得放心。吃得好、住得稳,以前是“路过打卡”,现在是“安家落户”。

除治互花米草

从窒息滩涂到候鸟归家

如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一处候鸟理想的栖息地。但曾经,这里因互花米草入侵,而导致湿地生态链濒临断裂,变成一处不适合候鸟栖息的场所。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起来听这场生态大战中几名“当事人”的讲述↓↓↓

目前,在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已经被动态清除,年均1.7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持续为湿地“输血”。这片土地成了候鸟的驿站、鱼虾蟹贝的摇篮。底栖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鸟类壮大到374种。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