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覃业健 谭艳坤
10月1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巴东县金果坪乡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易盛荣入选。
这位55岁的基层人社干部,在大山深处,用33年的坚守,将一辆摩托、一只麻布袋、一个打气筒,化作为民服务的初心,为群众“骑行帮办”3万余人次,行程超过18万公里。
开始“骑行帮办”之路
金果坪乡是革命老区,山高路险。过去,群众出一趟门,常常是“山路绕三绕,出门靠双脚”。去县城办个事,200多公里山路,需要摆渡清江、翻越“鄂西屋脊”绿葱坡,耗费一整天。
“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父母去乡里办事,在漆黑的山路上跋涉数十公里深夜归家的疲惫身影。那时我就想,要是有人能帮乡亲们少跑点路该多好。”2002年,易盛荣担任乡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负责人,决心改变“群众跑”的局面。
他自掏腰包买了辆二手摩托车,带上打气筒和麻布袋,开始了“骑行帮办”之路。
金果坪乡有两万多人,社保卡领卡、换卡、补卡,就业失业登记,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医保报销……件件关乎民生。
麻布袋里,装的是群众的身份证、社保卡、申请表,有时还有帮老人捎带的常用药。最多一次,他带着上百件材料穿梭在山路上。
那些年,去县城的大巴一天只有一班。遇上结冰,车只能停在半路,易盛荣常常蜷在座位上,抱着麻布袋取暖,熬到天亮。
后来他买了小车,出行方便些,可危险仍在。一次,返程途中,一块大石头砸在车前,惊险万分。
“山高路远,我一个人跑腿了,乡亲们就不用再跑腿。”这句朴素的承诺,易盛荣坚守了33年。
行程18万公里帮办3万余人次
乐群村的熊德平,至今记得2013年的困境。他养的羊接连病死,自己陷入绝望。易盛荣三次往返县城,为他担保申请到50万元贷款。
“是他救了我一家。”熊德平感激地说。如今,他靠养羊年收入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33年来,易盛荣骑烂了三辆摩托车,跑坏了一辆小车,累计行程18万公里,为群众办理业务3万余人次,帮近2000位老人办理了社保卡。
2017年深秋,谭丙香老人的社保卡突然消磁。电话里,老人急得哭了。易盛荣冒雨赶去,路上摔了两跤,满身泥水。进门后,他帮老人拍好照,又揣着材料,匆匆赶往县城。
易盛荣的坚守,感染了身边人。
年轻同事主动跟他下乡学习,村干部也纷纷加入,收集村民需求——“一个人跑不如一群人干”,服务的接力棒在全乡传递。
如今,随着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涉及百姓的绝大部分事项在手机和网上都能办理,交通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金果坪乡到巴东县城的车程缩短至三个多小时,易盛荣的“帮办”事项少了,但他依然闲不下来。
面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他推行“上门帮办+邻里互助”。他跑遍22个村帮老人认证,同时培训年轻人做“临时服务员”。他还推动建立“金果人社”微信公众号和APP,在深山架起“互联网+人社”平台。
“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就继续帮办。”他承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