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七大目标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 找准国家战略与地方优势的“最优结合点”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3日07:56 来源: 湖北日报

武汉武昌江滩公园,绿化覆盖率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江边休闲娱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

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对制定和实施好五年规划至关重要。《建议》稿把握“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指出

访谈嘉宾

邓纯东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

各个目标指向不同、各有侧重

锚定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航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目标。如何一体把握《建议》所明确的七大主要目标?它们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

邓纯东:目标指引方向,规划引领未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提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体现出我们党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指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并跑领跑领域明显增多。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指向通过改革破除市场卡点堵点,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全体人民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国家软实力持续提高。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指向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要求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未来5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不确定难预料风险因素将明显增多,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指向进一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要求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取得显著成效、大幅提高、取得新突破、明显提升……每一个主要目标中的定性词,都不是随随便便提的,而是基于前期已经打下的基础,以及锚定2035年的目标任务,针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部署。每个目标指向不同、各有侧重,但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为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前进方向。可以说,七大主要目标是一个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和改革为双引擎,以人民幸福和社会文明为价值依归,以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为坚实保障的有机整体。

应对复杂变局的战略抉择

以“质”的跃升破解外部约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全会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七大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摆在首位,有何深层考量?

邓纯东: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将是“十五五”时期我国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与“十四五”时期相比,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比如,大国博弈加剧、科技封锁频现、逆全球化和霸权主义有增无减、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如果沿用过去一个时期的发展路径,容易陷入“低端锁定”风险。“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放在主要目标首位,就是要以“质”的跃升破解外部约束,通过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举措的实施,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全会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要守住实体经济这一大国竞争的根基,保证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十五五”时期处于特殊历史方位,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节点,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战略使命。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并非单一维度的经济命题,而是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注重多重目标动态平衡的系统性要求。“十五五”时期,既要聚焦经济领域,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壮大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要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就提出一个说法:既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看GNI(国民总收入),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里,现代化进程绝非单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制度体系持续优化、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以及文明形态深刻重塑的有机统一,指向的是将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手握“全景图”

在“必答题”中展现地方特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8月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战略任务和思路举措”。各地在谋划和制定“十五五”规划时,如何照应这一重要要求?

邓纯东:七大主要目标,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既蕴含机遇又充满挑战。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坚持一体把握、协同推进,是确保“十五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只盯自身、只看一时,而是要从国家战略、五年跨度乃至更长时空中谋划和实施“十五五”规划,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系统思维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幅宏大的“全景图”,《建议》是未来五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这个纲领需要各地区、各行业贯彻实施、予以落实。在落实国家统一部署的同时,各地要找准国家战略与地方优势的“最优结合点”,避免“千规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系统思维,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下好全国一盘棋。要善于弹钢琴,谋划一域不能忘记整体,立足当下不能忽视长远,突出重点不能忽略一般,注重各方面政策协调,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要坚持不忘初心,站在人民立场考虑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各地要根据《建议》提出的“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原则,认真研究本地区、本行业现有基础情况、状况、发展要求、个性特色。根据本地区、本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到发展目标、政策和行动各环节全过程,找准本地区、本行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挑战、新任务,在完成对接落实国家七大主要目标的同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做好必要的“加法”。对照《建议》总要求,突出特色、补齐短板,制定既符合《建议》要求,落实七大主要目标,又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的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必答题”中展现地方特色。

“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对各地执政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大考。在各地区各行业的规划研究中,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问题的重要论述,拿出一份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践基础,既体现时代要求、国家战略又契合自身条件、富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规划,共同绘制好通往现代化的“精准施工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