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刘姗姗) 三个多月前,六旬老人经历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却在心脏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巨大室壁瘤。更棘手的是,由于他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血管条件极差,无法在术中使用传统的生命支持设备,这意味着医生一旦开刀,便“无路可退”。在患者家属的完全信任下,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迎难而上,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拆弹”手术,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

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通讯员供图
心梗之后,“气球”在心脏里悄悄吹起
三个月前,68岁的陈爹爹(化姓)因急性心梗送医,手术开通了堵塞的血管,但部分心肌已因缺血坏死。出院时,隐患已悄然埋下——他的左心室开始膨出,形成了室壁瘤的雏形。
半个月前,陈爹爹突然出现严重胸闷、无法平躺,并伴有咳嗽和双腿严重水肿,被紧急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检查发现:他的血氧饱和度已骤降至79%,出现呼吸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心脏彩超和核磁共振结果更令人震惊:左心室下后壁形成了一个巨大室壁瘤,范围约10.1×8.5×9.8厘米,体积比心脏本身还大,瘤体内还附着约9.2×2.6cm的巨大血栓。
摆在医生面前的是一个两难抉择:不做手术,室壁瘤随时可能破裂致命;做手术,患者下肢血管严重狭窄,无法通过下肢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设备。“一旦术中出现心脏破裂或低心排血量等险情,我们几乎没有退路。”心脏大血管外科尚玉强主任坦言。
医生在“无路可退”的手术中精准“拆弹”
医院迅速组织了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患者兄妹七人在含泪商议后,决定无条件信任医生,“你们放手去治,即使失败,我们也不怪医生。”这份信任,给了医疗团队“放手一搏”的勇气。
上午10点,手术正式开始。麻醉是第一道关,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异常困难。当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后,真正的挑战才降临。心脏大血管外科尚玉强主任、李炳副主任专家团队发现影像学上的“室壁瘤”实为更危险的假性室壁瘤,与左心室本体界限不清,切除范围必须精准到毫厘——切多会导致左室容积过小,术后心功能衰竭;切少则破裂风险仍在。此外,瘤体与膈肌严重粘连,分离难度极大。
凭借术前的精密测量和手术规划,专家团队细致地分离粘连组织,精准找到了心脏破口,用一块牛心包补片严密封闭,再利用瘤体组织包裹加固,完成了“天衣无缝”的缝合。术中采用了自体血回收技术,保障了稀有血型的用血安全。
随着心脏成功复跳,手术顺利完成。术前最担心的大出血和低心排均未发生。术后第二天,陈爹爹拔除气管插管;第三天转回普通病房;第14天康复出院。近日,陈爹爹和家属专程赶到医院,向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心梗后警惕这颗非肿瘤的“炸弹”
心脏大血管外科尚玉强主任介绍,心脏室壁瘤,而是一种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当部分心肌坏死形成瘢痕,心脏壁在内部血压的冲击下,像吹气球一样向外膨出,形成“瘤样”结构。由于这个“鼓包”里血流不畅,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导致脑栓塞或肺栓塞,致命风险极高。
尤其是假性室壁瘤,瘤壁仅由心包膜构成,薄如纸张,相当于在心脏上吹了一个随时会破的‘气球’,破裂风险更大、更不可预测。专家提醒,心梗救治后并非万事大吉,需定期复查、密切关注心脏结构变化,一旦发现室壁瘤,应尽早就医评估,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