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竞逐新质未来 武昌繁星满天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08:19 来源: 湖北日报

武汉滨江数创走廊。

武昌区

科技创新,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奔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新兴领域方兴未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殷殷嘱托,武昌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以数字经济为“主引擎、主动力”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2024年,武昌区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50%,转型升级成果斐然。

这不是简单的动能转换,而是一场关乎发展、关系未来的深刻变革。

看数字经济;“黄鹤楼星空计划”深入实施,小洪山科学城建成投用,武汉滨江数创走廊加速崛起,全区集聚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超过9500家。

看机制创新;“人才十条”提出2年内引进450名高层次人才促进武昌转型发展,首批“拨转股”项目单笔最高可获得400万元支持。

看“双碳”战略;“中碳登”落户确立全球碳交易核心枢纽地位,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集聚效应凸显。

看创新生态;首义科创母基金撬动效应显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博士创新创业联盟、大学生留汉工程成效显著。

生机勃勃的画面,不断展现武昌科技创新“量”“质”并举、有“形”更有“势”的发展局面。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武昌将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为湖北支点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武昌是新赛道上的“机遇热土”

“请相信武昌速度,即武昌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请相信武昌力度,即武昌产业转型的突破力;请相信武昌温度,即武昌营商环境的暖心度。”

10月22日举办的武汉阿里中心开园活动上,武昌区有关负责人向全国数创企业喊话:来武昌,共享产业跃迁背后蕴藏的无限商机。

10月31日,在“北斗领航·智链京汉”武汉武昌北斗产业招商招才推介会上,武昌区发布首批“十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低空智眼、北斗智巡、物联智护等多个应用领域,以开放姿态诚邀各方企业共绘新兴产业新篇章。通过“场景收集—梳理分类—供需对接—宣传推介”的全流程服务链条,推动场景落地和企业引育,逐步构建“需求牵引—技术落地—产业集聚”的场景招商新范式。

近年来,武昌瞄准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以“黄鹤楼星空”计划为引领,统筹传统主导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聚势成形,正成为新赛道上的“机遇热土”。

实力筑基 智力赋能

武昌有底蕴有动能

武昌是承载千年文脉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黄鹤楼的千年诗韵,也有辛亥首义的革命荣光;既有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更有“五首之区”的战略担当。

作为华中地区总部经济的新高地,区内汇聚了超百家总部企业、28栋亿元楼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20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中心城区首位,在中国城区经济百强榜中连续6年领跑全省。

辖区拥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25所高校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院”院士达28位,在校大学生超20万人,是全国知名的智力资源密集区。

近年来,武昌着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先后建成3个概念验证中心、13家中试平台。同时组建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湖北省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以高水平的知识供给支撑科技创新发展。

优越的区位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科教资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空间聚势 产业成峰

武昌有载体有支撑

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承托,产业集聚则需要空间载体。近年来,武昌着力加快为武汉滨江数创走廊扩容提质。

一方面发挥武汉盟硕、微思敦等头部企业链主作用,构建SaaS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武汉软件服务特色集聚区。一方面引进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浪潮云湖北、保伦电子等领军企业,构建起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

8公里外的中科·武大智谷,则依托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科研和人才优势,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昌从“书架”走上“货架”。

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科·武大智谷范围内不仅新建3座高品质园区,还引导6栋存量楼宇“腾笼换鸟”聚焦科创产业。

在斗转科技园,开普勒、鸣飞伟业、小鹤科技等一批北斗应用企业发展壮大,“竖起来的北斗产业园”擦亮了北斗产业的武昌名片。

抢抓国家加强“双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机遇,武昌围绕碳汇大厦,加速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成形。“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汇大厦,吸引了90余家“双碳”企业入驻。同时以其为引领,梳理盘整周边楼宇20栋、产业空间100万平方米,吸引460 余家涉碳企业环沙湖集聚发展。

政策护航 服务筑梦

武昌有诚意有实招

营造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营商环境优化是前置条件。

武昌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创新推出“零号员工陪伴成长”计划,做到“不叫不到,有呼必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同步构建的“一站七中心”服务体系,形成涵盖项目孵化、企业培育、招商引智等全流程的服务模式,实现“服务跟着项目转、政策跟着产业定、要素跟着企业走”。

武昌坚持以融合创新引领聚新提能,整合建立覆盖“成果策源—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应用”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服务供给体系。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吸引、培育、汇聚一批引领行业未来的高能级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出台人才专项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推动院士领衔项目就地转化。支持企业上“云”用算,每年为辖区企业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云服务券。创新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设立“拨转股”专项资金,专项额度达5000万元,单个项目最高支持400万元。

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武昌还组建了首义科创母基金,协同武汉基金、长江基金等形成千亿级基金矩阵,精准扶持初创企业和小微科技企业。首个市区共建博士后人才公寓,切实为在汉重点高校院所的博士后人才解决“安居之忧”;做优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壹号驿站安居品牌,为外地来汉创业青年提供15天免费住宿,办好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