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左宗棠幕僚后裔三代人接力寻亲故事引发网友热议,天门郑氏“十八条扁担”的后人,你们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16:21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10月24日,极目新闻首发报道了《左宗棠幕僚后裔,接续三代跨越百年,寻找天门郑氏“十八条扁担”后人》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表示希望老人可以尽早了解心愿。

90岁的天门老人郑用威的祖父郑子兆当年在左宗棠麾下任西安知府、陕西粮台、都转运使等,是西征大军里重要的后勤支柱。

19世纪中后期——彼时新疆正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土安危悬于一线。左宗棠临危受命,率大军西征,跨越万里戈壁,誓要平定内忧外患、守护中华疆域。而郑子兆作为幕僚与运粮官,为保障前线物资供应,他特意从天门老家召集了18名身强力壮的郑氏族人,将他们带到陕西。这18人,便是后来被称为“十八条扁担”的英雄群体。

他们跟随郑子兆,从天门彭市河登上官船,沿汉江逆流而上,最终抵达陕西白河县的军需转运码头。

在这里,他们成了西征后勤线上的“螺丝钉”:每日肩扛扁担,将粮食、武器、药品等物资从船上卸下,再通过陆路转运至千里之外的西征大本营。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收复新疆的胜利筑牢了后勤根基。

战争结束后,“十八条扁担”选择在陕西及周边安家落户、开枝散叶。在随后的岁月里,因年代动荡、交通阻隔,渐渐与天门老家失去了联系。

老人告诉记者,从自己的爷爷到父亲,再到他,三代人接续近百年寻找,始终没有线索。

而因为文中写道:“按照郑家的规矩,这些后人的名字里,大概率会有‘支、大、方、可、昌、明、有、象、用、启、贤、良’这些字,比如‘郑用 X’‘郑启 X’,这或许能帮他们认出自己的根。”也引发了不少网友对于姓氏和族谱的讨论,不少姓郑的网友表示自己的爷爷辈里名字有这些字,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和“十八条扁担”后人有关系。

还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说不定这些人的后人也在寻根问祖,只是信息阻隔不知有人在寻他们。”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没有找到“十八条扁担”的后人。

郑用威的女儿郑丽萍告诉记者,在极目新闻发出报道后,父亲很开心,希望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早日找到“十八条扁担”后人。根据最近老人手绘的一张寻找范围图上,可以看到老人标注的疑似范围在今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丹江口市及周边。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是“十八条扁担”的后人,或是掌握相关线索,恳请与极目新闻联系(电话:027-86777777)。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