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东湖有理丨从五年规划看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7日08:24 来源: 湖北日报

从五年规划看中国之治——

不是静态蓝图,而是活的制度

张燕妹

【阅读提要】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能够坚持系统思维、整合多元主体、统筹不同领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合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中国之治的价值底色,也是规划能够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根本原因。

“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至今,中国已走过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一延续七十余年的制度安排,不仅成为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窗口,更深刻诠释了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标导向优势

以长远布局破解短视困境

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一些国家因政策摇摆、规划碎片化陷入“发展短视症”:有的受选举周期影响,政策随政党更迭来回“翻烧饼”;有的被短期利益裹挟,忽视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长远投入。我国的五年规划,始终以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构建起“长远目标—中期规划—年度计划”的战略实施体系,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定力。实践证明,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从“一五”计划集中力量推进重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到“九五”计划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从“十三五”规划聚焦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民生硬任务;到“十四五”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再到“十五五”规划围绕夯实现代化基础的七个主要目标。每一个五年规划都紧扣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既衔接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又回应当期发展紧迫需求。这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战略设计,让我国在发展中始终保持方向感——即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始终沿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以科技创新为例,从“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三五”规划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十四五”规划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连续三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发力,推动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4年的2.68%,高铁、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巨大跨越。如今,“十五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延续与深化,充分印证了长远规划对战略目标的锚定作用。

统筹协调优势

以系统思维打破部门壁垒

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能够坚持系统思维、整合多元主体、统筹不同领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合力。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正是这一优势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规划,更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协同推进,更需要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实施机制。

在规划编制环节,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科学流程:从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到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前期研究、编制草案,再到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治理智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种“开门编规划”的方式,既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又让规划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约定”。

在规划实施环节,中央与地方的协同是提升规划实施整体效能的关键,即:中央层面明确战略方向、制定统一标准,地方层面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方案。比如,“十五五”规划在“双碳”目标下对能源结构调整提出总体要求,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推进实践;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可基于自身产业基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种“统分结合”的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又防止了“各自为政”。

价值追求优势

以人民立场回应群众期盼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五年规划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补齐民生短板”到“促进共同富裕”,每一个指标、每一项任务都饱含着民生温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中国之治的价值底色,也是规划能够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根本原因。

回望“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被列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精准举措,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进入“十四五”时期,民生规划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在教育领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学区房”等民生痛点;在医疗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在养老领域,把握养老服务规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延续并升级民生导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民生目标上,全会提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并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出具体部署:在就业领域,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在收入分配领域,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在教育领域,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在社会保障领域,强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保障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在住房领域,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保障群众住房需求;在医疗领域,部署“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人口发展领域,要求“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这些部署让民生保障从“有保障”向“更优质”、从“局部覆盖”向“全面普惠”升级,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自我完善优势

以动态调适应对时代挑战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都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五年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蓝图”,而是能够根据实践需求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活的制度”。这种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品格,不仅赋予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非凡韧性,更提供了把握时代机遇的战略主动性,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

从计划到规划的一字之变,便折射出制度的演进。1953年至2001年,我国实施的是“五年计划”,更侧重政府对经济的直接调控;2006年“十一五”规划首次使用“规划”一词,标志着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转变,规划的指导性、战略性进一步增强。在内容上,五年规划始终紧跟时代步伐: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十五五”规划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而非简单延续过往科技发展路径;针对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即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建立了灵活的调整机制。“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强化动态调整能力,要求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既能通过“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守住发展底线,又能通过“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握战略机遇,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预见性。同时,全会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开放融入全球发展大局,为规划的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守正创新、动态调适”的能力,让五年规划既能保持战略定力,又能灵活应对不确定性,成为我国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发展的“压舱石”。

七十余载栉风沐雨,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见证了我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当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五五”规划将继续承载着国家发展的愿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战略引领中锚定方向,在制度协同中凝聚力量,在民生导向中践行初心,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从五年规划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能读懂国家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更能清晰看到中国之治将引领国家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笃定前行,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实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