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

跨越山海的棉花故事 ———我的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0日17:44 来源: 人民网-国际频道

在贝宁中部帕拉库市美丽城村的棉田,经过我们培训的当地棉农正在用中国农机设备播种棉花。拖拉机隆隆作响,看着一粒粒棉种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七年时光如潮水般涌来。

从初到贝宁的水土不服,到如今既传授中国技术,又传播中国文化的项目负责人,这段援非岁月,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篇章。

初抵贝宁:遭遇不适与挑战

2017年11月底,我作为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的组员参与第二期项目工作。我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西非贝宁这片陌生的土地。然而,迎接我的并非想象中的顺利。

当地已经是旱季,扑面而来的是令人难以招架的酷热。这里的阳光炽热得仿佛要将人融化,即便只是短暂暴露在户外,汗水也会瞬间湿透衣裳,黏腻的感觉如影随形,让人浑身不自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更是雪上加霜,贝宁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当地还有丰语、巴拉巴语等),而我对法语一窍不通,无论是超市牌子、交通指示、还是菜单、公告等等,那些陌生的字母组合如同天书,与人交流时,只能用手势比划才能略懂一二。但这些困难,在我看到贝宁棉农们渴望改变的眼神时,都变得微不足道。

除了气候和语言上的不适,文化差异也带来诸多挑战。记得第一次召集棉农开会讲解棉花种植技术,约定的时间过了一个多小时,到场的人却寥寥无几。面对这种情况,我意识到,想要开展农业技术援助工作,必须先融入他们的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技术推广:从质疑到信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找到适合贝宁的棉花种植技术方案,我和团队成员走遍了贝宁的主要棉产区。我们走进简陋的农舍,与棉农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种植模式及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土壤结构、棉花生长状况。

调研发现,贝宁是西非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总产量处于西非领先地位。但是贝宁棉花生产依赖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存在雨季种植棉花光热不足、种植技术落后、土层薄肥力不足、品种单一抗性不足等问题,再加上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多种不利因素,贝宁棉花生产发展一直难以实现突破。

针对问题,我和团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技术推广计划。我们引进了适合贝宁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棉花品种,并手把手教棉农们科学的种植方法,根据当地土壤实际情况推广棉花种植机械化。从棉花播种时的株距行距控制,到不同生长阶段的定苗、除草、施肥、打顶,再到植保工作,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和示范。

然而,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棉农们对我们的方法持怀疑态度,担心新的种植方式会让他们血本无归。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选择了一片试验田,按照新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我们邀请棉农们随时来参观,实时记录棉花的生长数据,对比传统种植田的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收获时节,试验田的棉花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远超传统种植田。棉农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后,纷纷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学习新技术。此后,我们的技术培训课堂场场爆满。

同时,我还采取“援贝棉花项目组+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管理棉田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新技术、新农机、新农资的示范推广,越来越多的棉农开始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棉花单产得到了逐年提升。

抗疫时光:疫情下跨国棉田的隔屏护苗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作为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组的技术专家,我本该在非洲的田野上迎来播种季,却因疫情滞留在国内,我的心始终悬在贝宁的棉花田里。

6月是播种的关键期,当地员工接过了我们传授的技术,开始下地作业,我只能通过视频进行远程指导。没过多久,视频那头传来了焦急的声音——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通过画面看到:最先播种的棉花苗出得稀稀拉拉,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苗也个个“肥头大耳”,新叶发不出来。我心里一紧,凭着经验判断:这是苗前除草剂用量过多导致的药害。通过仔细了解,这块田的农户以为多打苗前除草剂就会不长草了,却不知多了就会有药害,影响棉花生长,甚至不出苗。幸好播期还没有错过,我对着视频里的田块比划着,叮嘱他们:“这次要严格按比例稀释,天气好时均匀喷洒,不重不漏,千万别再贪多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远程“盯梢”棉花播种期的各项技术工作。当地农户也格外用心了,隔着屏幕一次次确认细节,生怕再出纰漏。几天后,视频里传来了好消息:新播的棉花出苗了!

镜头扫过田间,一行行嫩绿的幼苗,整齐、均匀、健壮,新叶舒展着生长。当地农户们凑到镜头前,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用不太标准的法语说着“谢谢”。那一刻,屏幕里的笑容驱散了疫情带来的焦虑,也让我真切感受到,技术的力量能跨越距离,让希望在田间生长。

项目领头:助力棉花生产机械化,专业化

2022年,我被任命为第三期项目组组长,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我和团队的巨大考验。

在第三期项目中,我把技术培训的工作范围扩展到了贝宁南部和北部城市。我深知通过技术培训,能让更多贝宁人民获得靠劳动挣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棉农受益。我们与贝宁的帕拉库大学、阿波美卡拉维大学以及中国职业教育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了从农机驾驶到农机维修保养的全方位培训。通过努力,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成为推动贝宁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些培训提高了当地棉农的技能,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切实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贝宁的棉花产量稳步提升,当地棉农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一个个贫困的棉农家庭生活逐渐改善,物质生活改善的最直接体现是,越来越多的棉农盖起新房子,买了新摩托。棉花产业的繁荣发展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他们的子女创造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组织村超:拓宽中贝友谊桥梁

在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提供农业机械技术指导及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等过程中,我们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2023年2月,我得知项目驻地村庄的旧足球场地将被征用后,决定为村民们修建简易版的足球场,给大家提供一个休闲运动的好去处。我和农机专家以及当地员工一道利用项目的机械平整出一块标准的足球场地,并用废旧材料做出球门和球网,为纪念项目组与当地村民建立的深厚友好的民间关系,双方为球场取名为“友谊足球场”。

球场建成后,当地民众非常高兴,经常来踢球。2024年3月30日,在友谊足球场上,举行了第一届非洲村超联赛开幕式,开幕式上来自附近的美丽城村、卡萨村、水坝村、孔果马村、奇卡村、公园村以及帕拉库大学的12支球队纷纷亮相,现场奏响中国国歌和贝宁国歌。联赛增强了各个村落之间的凝聚力,促进各个村落的交流和合作。通过“技术援助+村超”的模式,让我们基地成为传授中国技术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成为了共享体育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平台。

情感纽带:跨越国界的友谊

在贝宁的七年,我不仅收获了工作上的成果,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住院,许多棉农自发来到医院看望我,带来了他们自己种植的水果和亲手制作的食物。还有一次我要回国休假,他们自发买礼物,制作尊贵服饰为我送行。那一刻、那一幕,我深深感受到,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这片棉花地里,我们早已成为了一家人。

我希望,我播下的这些棉花技术的种子,能够在贝宁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援非事业中,用知识和技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作者是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组长)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