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服务支点走前列 司法为民勇担当”全市法院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
报告会围绕“挺膺担当,建设支点”“扎根基层,为民司法”“薪火相传,共著华章”三个篇章依次展开。“全国模范法院”汉阳区人民法院、“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武昌区人民法院、“全国模范法官”郑小红、“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赵千喜、“荆楚雷霆·武汉行动”个人三等功获得者熊良雁、“全市法院优秀青年代表”张友芳等2个先进单位与4名典型代表,以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武汉法院人在服务大局、为民司法中的担当与作为。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这些鲜活的事迹,不仅是武汉法院队伍忠诚履职、攻坚克难的生动缩影,更为“服务支点走前列,司法为民勇担当”的时代命题写下了具象的注脚。
挺膺担当 以司法之力护航支点建设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营商环境热土。
在武汉市汉阳区,平均每天诞生50多家经营主体,2家企业入选2025年湖北省民营企业前5强,3家企业挺进中国企业500强。“优异的成绩背后,凝聚着区法院的硬核担当与实干作为。”汉阳区营商办负责人感慨道。
一家小微民企被大型企业拖欠货款,理由是“未收到第三方款项”——也就是行业俗称的“背靠背”条款。在没有典型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汉阳区法院审理认为,大型企业未能举证证明其已积极向第三方主张债权及回款比例。并进一步指出,此条款使小微企业的缔约目的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实质上也是将第三方怠于履约的不利后果加诸小微企业,有违公平原则。因此判决该大型企业支付剩余货款及利息。
这起案件正是汉阳区法院“阳法十二条”的生动实践。从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到“法官工作室”靠前服务;从审判白皮书精准建言,到“判后答疑中心”化解心结,十二项举措贯穿诉讼全流程,让法治成为最优营商环境。
凝心聚力,干字当头。汉阳区法院点燃“逢先必争、逢冠必夺”的斗志,依托“云帆计划”组团攻坚,实施“云鹰计划”培育新锐,组建“阳法·第九庭”共破难题……近年来,汉阳区法院先后获评国家级、省市级荣誉30余项,去年底集体荣膺全国法院系统最高集体荣誉——“全国模范法院”称号。
以争先之姿抬升榜样标杆的,还包括一批批活跃在一线的普通法官。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第六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选结果,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赵千喜获评“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设立的跨区域管辖专利技术类案件的审判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肩负着审理全省技术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重任。这类案件专业性强、审理难度大,涉及的领域广。
面对挑战,赵千喜的办法格外扎实:一靠“跑”,为查清事实,他的足迹遍布生产车间、排水泵站、建筑工地……凡是侵权物无法当庭比对的,他都坚持到现场勘验取证,让事实说话,用脚步丈量出公平正义的尺度;二靠“钻”,一部900多页的《中国专利法详解》他买了两本,办公室与家里各放一本,硬是把这部专著“啃”了下来;三靠“问”,遇到生僻难懂的地方,他就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和科研院所跑,主动咨询专家、教授。
专注与执着,终成护航创新的硬核实力。赵千喜审理的案件中,先后有3案裁判规则被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吸收采纳。近三年,赵千喜所在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有6件案件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推动武汉法院迈入全国司法高质量护航科技创新的第一方阵。
向下扎根 以司法温度回应民生期盼
“我们的劳务补偿终于有着落了,谢谢法官!”今年初夏,在武昌区法院一间调解室里,老刘为法官送上锦旗。原来,老刘和另外5名同事今年突然被公司解除劳动关系,遂向武昌区法院起诉。案件经调解,老刘等人拿到了劳动补偿款。
这一幕是武昌区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该院与区总工会携手,在全省率先创立“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并逐步构建起法院、工会、调解组织共同参与的专业解纷力量。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功将超过七成的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在诉前,实现了从“案件体量大”到“调解成效好”的积极蜕变。
2023年11月,武昌区法院“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机制成效初见,如何进一步“拓圈”升级?武昌区法院在化解劳动争议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总对总”诉调对接,联合人社、司法、妇联、金融等多部门,延伸设立金融、家事等专业调解室,让治理效能实现整体跃升。
“武昌区法院从事后调处,走向源头预防;从化解矛盾,迈向创建和谐,这正是‘枫桥经验’时代价值的体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家点评道。
将工作更深地扎根群众之中,坚持司法为民——这是武汉两级法院法官的共同追求。
“钱不多,但拖不得;案子小,但民生为大。”新洲区法院执法法官熊良雁身板厚实,说话轻声细语,有超出年龄的沉稳,让人很有安全感。从事执行工作6年,成功执结数千起案件,其中5万元以下涉民生案件占比逾四成。
熊良雁的办案故事里,满是细节与温度。在执行一起4万余元劳务报酬的过程中,他与公安、社区网格联动,找到下落不明且拒接电话的被执行人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并履行完毕。他常说:“每办一件案子,都要把自己放进当事人的处境里思考。”这种“如我在执”的理念,为他赢得了当事人的认可。
“以求极致的思维定分止争,尽力让每件案子带着司法温度落地。”熊良雁的实践,正是武汉法院广大基层法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保障民生的生动缩影。
自2023年起,武汉两级法院连续三年开展“荆楚雷霆·武汉行动”,聚焦民生小案、涉企纠纷等重点领域,突出执行强制性与规范化,并通过“预惩戒”“活封活扣”等举措,在兑现权益的同时为企业留足生存空间。
一次次实地走访、一场场耐心调解、一件件全力执行,见证着武汉法院将“纸上权益”变为“真金白银”的坚定决心。
薪火相传 以司法传承淬炼过硬铁军
司法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代代法院人接力传承。
“你打字真快,把我们讲的都准确记下来了!”当事人的由衷赞许,映照出张友芳十五年来在书记员岗位上的专注与坚守。
自进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来,面对沟通、记录、归档这些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她始终秉持“尽精微”的态度。庭审中琐碎繁杂的陈述,经她沉心梳理,化为条理清晰、要素完备的庭审记录。
“每一年,武汉几十万场庭审,每一场,都有书记员记录的身姿。我们挺起的,是司法温情,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职业价值。”作为武汉法院书记员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张友芳这样理解自己的使命。
时光流转,青涩渐褪。如今的张友芳,已成长为武汉中院首批书记员培训师。第一次站上培训讲台,灯光洒落,面对台下百余张青春的面庞,她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她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讲记录,“客观是基础,准确是保证”;授整卷,“规范是标准,完整是关键”;谈沟通,“倾听是开始,理解是桥梁”。五年来,她先后为三百多名新晋书记员授课,与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给予,而是温暖的双向滋养。”张友芳的话语里,流淌着对薪火相传的深切体悟。
而将传承之火递到她手中的,是“全国模范法官”郑小红。
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郑小红的笑容,早已深深印在辖区居民的心里。
“小红法官,您又来啦!”——无论是社区长廊还是市场摊位,这声亲切的问候总伴随着她的身影。她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法理,以群众信得过的方式解纠纷,让“郑法官”这个称谓,渐渐化作街坊邻里口中亲切的“小红法官”。
“荣誉之光要传递下去,照亮年轻人的路。”郑小红常说,她就是一棵早栽几年的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新苗茁壮成长。
作为政法先锋队队长,郑小红经常带年轻人下基层。社区“订单式普法”时,她让年轻法官先讲解,再教他们“讲解法条要像拉家常,让老人听得懂”;法治夜校遇邻里纠纷,教他们“先听矛盾再讲法律,别上来就亮判决”。“荆楚雷霆2025武汉行动”中,郑小红带头喊“跟我上”,依法拘留失信被执行人,让一同办案的年轻人看见权益兑现的“强制性”。
传承的力量,如火炬交接,照亮着一代代武汉法院人的初心。
每个岗位都是一座堡垒,每项工作都要争创一流样板。站在新的起点,武汉法院人将以榜样为标杆,在接续奋斗中传承为民初心,在忠诚履职中守护公平正义,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
(贺玉琼 张梦捷 张武 邓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