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性改革,对于提升国民经济韧性、激发内需潜力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强调“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并作出重要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应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通过坚持破立结合、虚实并举、供需互促、放管并重、央地协同等,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其一,坚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
“立”重在建立适应实践需要的制度规则,“破”旨在清除妨碍公平竞争的陈规旧律,二者应统筹推进。通过扎实的“立”为市场运行建立规范,通过坚决的“破”为市场流通扫清障碍,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在一些重大领域,尤其应坚持先立后破,确保在破除旧障碍之前,新机制已有效建立,避免出现制度真空。
在“立”的方面,关键是构建标准统一、支撑有力的基础性制度体系。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中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保障所有经营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法治基础。
在“破”的方面,必须坚决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壁垒。要着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严禁地方政府在采购、招投标中设置差异化标准。持续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及时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各种障碍,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促进市场新陈代谢。
其二,坚持以实为本、虚实并举。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为虚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则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要强化监管、鼓励创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要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信贷结构,将金融资源精准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积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建设,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统一监管标准,加强对跨市场资金流动全链条监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切实筑牢金融安全防线,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其三,坚持供需互促、动态平衡。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应有之义。需着力构建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将“硬”的流通网络与“软”的信息系统深度融合,让优质供给更有效地激发并满足潜在需求,实现市场出清、供需动态平衡和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着力建设“物畅其流”的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提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的覆盖范围与运载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建设高标准自动化立体仓库、区域配送中心和智慧物流园区,打造自动分拣系统、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等,提升存储能力、分拣效率和周转速度,实现从“储”到“配”全流程优化,提升供应链的敏捷性。
依托数字技术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的信息共享平台,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确保市场信号高效传导至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按需生产,化解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源错配、库存积压或短缺等问题。
其四,坚持简政放权、放管并重。
“放”要“放得活”,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管”要“管得好”,切实维护秩序公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形成“有效市场”,需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切实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在调节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促进建设用地、农用地等高效集约利用。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就业歧视,保障人才顺畅流动。
打造“有为政府”,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更多行政资源用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弥补市场失灵等。通过制定清晰的市场规则、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其五,坚持央地协同、部门联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应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既强调整体的统筹安排和资源整合,也注重激发地方主动性,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科学有序布局。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部门联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和督查考核体系,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重点区域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协同与有效衔接,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能,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秋生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