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非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碗家乡老字号的风味面条、节庆时延续祖辈传承的民俗礼仪、旅途中亲手制作的扎染手作——这些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都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成果突出,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达到44项,数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44项世界非遗位居第一,意味着什么?
我想,与静态的、需要被原样保存的文物古迹不同,非遗最核心的特质是“活态性”,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本身”。近年来,“文博热”“文创热”“非遗热”持续升温、蔚然成风。从博物馆内排起长队打卡的文物古迹,到融入日常生活的“中式审美”穿搭与文创产品,传统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走进大众视野。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文化更在时代浪潮中拓展出多重价值,比如悠扬空灵的侗族大歌亮相《哪吒之魔童闹海》,传统韵律与现代影视艺术碰撞出独特魅力,既让千年文脉在当下焕发蓬勃生机,更凝聚成亿万国人心中鲜活的文化共鸣。
这股浸润生活的文化热潮,你我或许都曾亲身参与,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感受。前几年,我去云南采访时,见到有设计师把油纸伞做成创意灯罩,觉得很有意思,既保留了非遗的匠心神韵,又赋予其实用价值。这也让我感悟到,传统技艺是在创新中找到存续之道,展现出文明传承的本质。这份传承,始终关乎“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从何处来”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坚守,是对先辈智慧的赓续与铭记,“向何处去”则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如今,物质的富足不仅赋予了人们生活的底气,更唤醒大众对文化认同的深层渴求,为这份传承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譬如,人们都很熟悉的端午节,起初是为了禳灾驱疫。如今这虽已不是主要诉求,但划龙舟、插艾草等民俗活动,仍是现代人表达美好心愿、激扬奋进力量的重要方式。另据媒体报道,前两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常驻代表赠送鲁班锁,以此为喻:鲁班锁就像和平一样,拆开容易组装难,破坏容易重建难。拆与装之间,彰显中国智慧,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可见,“非遗”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也定义了我们的文化身份。因此,“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让“从哪里来”的根基愈发坚实,“到哪里去”的方向愈发清晰。未来,相信我们的非遗定将解锁更多贴近时代、贴近大众的全新打开方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