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恩施新闻

走近建始“信义艄公”世家:接力百年义渡 承诺仍将延续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0日21:47 来源: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

万其珍划船接送渡河的村民。通讯员供图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章巧慧 通讯员刘波、房青)“万家义渡,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信义’二字。”8月19日清晨,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上,77岁的老艄公万其珍协助儿子万芳权将小船划向对岸,一边接送渡河的村民,一边笑着说道。

万其珍是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农民,也是万家第三代艄公。24年来,他传承祖父辈的“衣钵”,坚持为当地村民义务摆渡,使万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信义艄公”世家。

清光绪年间,为逃兵役和水灾,万其珍的祖父万作柱带着4个儿子,从监利逃难至人烟稀少的大沙河。初至大沙河,万家被当地崔姓、谭姓世居乡邻接纳和接济,得以开荒拓土,伐木造房,安家落户。

万作柱看到许多村民的房屋和田地在河的两边,时常有人因渡河而落水。于是,他卖掉家里的猪,打造了一条木船为村民摆渡,夜以继日,分文不收,“爷爷说当地人对我们有恩,我们要知恩图报!”万其珍将爷爷的话始终铭记于心。

大沙河村村民见万作柱摆渡分文不取,十分感激,就在渡口旁划了几亩地,一来方便万家摆渡,二则也可让他们种地养家糊口。后来土地归集体所有,当地以免交提留款和农业税作为给摆渡的补偿。

1949年,万作柱病逝,离世之前他叮嘱儿子:“船一天不停,钱一文不收”。之后,万其珍的父亲成了第二代艄公。“我父亲去世时我还小,这时叔父顶了上来,”万其珍说,直到叔父1995年去世,他才拿起了撑船的竹篙。

为了这份承诺,几十年来,只要有村民需要过河,即使天再晚,万其珍也会等候在河边。为了让艄公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建始县交通部门在渡口盖了间小屋,此后,万其珍就常年守在渡口,让过河的人能随来随走。

2006年,万其珍因一次意外而致胳膊骨折,伤愈之后,身体不如从前,无法再进行摆渡。此后,万其珍的大儿子万芳权成为第四代义务摆渡人。不过万其珍仍常常去到渡口,赶上水位低时,也会继续坚持为渡河村民摆渡。

万芳权没有仅仅满足于为村民义渡,他利用不摆渡的空余时间,创新引进新品种蜜薯,带领70多户贫困村民种植了120亩。2018年,凭借良好口碑,万芳权和村民们产出的30多万公斤蜜薯被抢购一空。

万家百年义渡的故事引来全国各大媒体聚焦,并被拍成电影《我的渡口》在全国公映,万其珍也先后获评湖北省道德模范、“中国网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年度人物、全国“诚信之星”,并被授予首届“中华十大信义人物”称号。

时至今日,万家已义渡村民达141年,尽管木船变成了铁船,篙杆变成了船桨,但是无一安全事故发生。“父亲老了就儿子顶上,儿子累了还有孙子,我希望我们万家人,能将义渡永远坚守下去!”万其珍说。

【纠错】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