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张惟乔 刘建维)火化,是整个殡葬流程的最后一步,它将遗体进一步升华,将家属的哀思凝聚,将一个生命画上最后的句点。王建军在这最后一岗上,一站就是十七年。
王建军 记者刘建维 摄
王建军,今年46岁,在汉口殡仪馆从事殡葬行业已经20年,其中火化工就干了17年。由于武汉当地的习俗,遗体尽量要在中午12点之前完成火化,所以每天早上6点40,王建军就要和同事们开始预热炉子,检查设备,预备燃油等,准备万全后,开始一天的工作。火化炉内火焰刺眼,空气中也有灰尘弥漫,王建军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克服种种困难。
王建军在工作中。记者刘建维 摄
即使王建军已经成为了业务骨干,在他刚进入殡仪馆时还是十分抵触的。“我刚来第一天就想走了,”王建军哈哈大笑,“但是领导说来都来了,先干着适应适应。结果我干了一周后,就差不多适应下来了。”到现在为止,王建军火化过的遗体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了,他还参与过非典病人和汶川地震遇难者遗体的火化。面对特殊遗体的火化,王建军坦言:“说不怕肯定是假的,但是职责所在,就必须把它完成好。”由于业务突出,踏实能干,王建军在去年还获得了武汉市劳模的称号。
作为殡葬流程的最后一步,火化工往往能目睹家属情感流露最真挚的一刻。王建军清楚的记得,有一次他在准备将遗体送进火化炉时,家属情绪崩溃,冲了上来推开他,想要阻止火化继续下去,他赶忙搀扶起家属好生劝慰。这件事让他明白了自己岗位的重要性。王建军说:“我们在发灰处设置了意见簿,收集家属的意见;因为殡仪馆位置偏僻,我有时还会将准备离开的家属捎带一程。一句话,尽可能的把服务做到最好。”
王建军在殡葬行业工作了二十年,经历了殡葬业从人人讳莫如深到新生力量不断涌入的转变,他非常感慨:“现在人们的思想转变得非常快,我也希望家属能够对我们多一点宽容和谅解,我们也会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现在,王建军最感动的事情,就是他的两个孩子也有意和他一样,从事殡葬行业,“不过他们还小,有这个心我就很高兴了。”王建军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