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示意图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报道 这是人类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并传回了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1 700秒降落激动人心 专家称难度大时间短风险高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10时15分,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每秒1.7公里降为零。
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
10时26分24秒,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一切正常!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打了个比方: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嫦娥四号则好比降落到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他说,嫦娥四号着陆区相当于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八分之一,且落区周围有海拔10公里高的山,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海拔为负6公里,所以与嫦娥三号平滑的抛物线降落轨迹不同,嫦娥四号是接近垂直降落。整个过程700秒,全依靠探测器自主完成,地面可通过“鹊桥”中继星看到降落过程,但不实施干预。
“难度大、时间短、风险高。”吴伟仁如是评价嫦娥四号此次在月球背面着陆之旅的突出特点。
2 首次近距离拍摄月背 “麻子脸、皱纹多还长痤疮”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1时40分,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近距离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乍一眼看上去,月球背面这张“面孔”并不漂亮,像是一张“麻子脸”,陨石坑的数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月背的“皱纹”也多,布满了沟壑、峡谷和悬崖。另外,月背还有几处巨大的“痤疮”,暗斑中的物质与月面的普通物质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背面由于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遭遇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后续,嫦娥四号探测器将通过“鹊桥”中继星的中继通信,开展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工作,择机实施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
3 两个“首次”值得骄傲 为人类重返月球作准备
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告诉记者,嫦娥四号不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通过“鹊桥”中继星实现了地球和月背间的首次中继通信。“两个‘首次’决定了我们在这些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值得骄傲。”
据了解,由于潮汐锁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景色”总是相同的。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约60年前,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才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约50年前,美国阿波罗8号3位宇航员在环月飞行时,成为最先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过去50年了,人类能否重返月球?月球的辐射会对宇航员造成多大影响?月球上到底有多少水?中外科学家将通过嫦娥四号寻找答案,为人类重返月球作准备。
反应
美俄航天专家盛赞壮举
嫦娥四号昨日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美国和俄罗斯专家纷纷表示祝贺并盛赞这一壮举。
美国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当天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文说:“祝贺中国嫦娥四号团队实现在月球背面的成功着陆,这是人类的第一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说,嫦娥四号成功落月是中国取得的一项重大航天探索成就,确保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技术非常复杂,此前任何国家都未能使其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这一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轰动效应”。
俄罗斯科学院航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纳坦·艾斯蒙德也表示,由于月球没有大气,月面在数十亿年间积累了多种易挥发物质,而地球上没有这类物质,为了更好地研究月球和太阳系历史,国际研究人员希望嫦娥四号用特殊采样手段获取这类物质,“倘若如愿,这将是中方的一项巨大成功”。